DC娱乐网

上海农村|漫谈芦叶三角粽

芦叶三角粽,我们浦东地区,每逢端午佳节,人们都会裹的一种粽子。它不同于我在附近多个古镇所见的那种大只的长粽、箬叶粽,外形

芦叶三角粽,我们浦东地区,每逢端午佳节,人们都会裹的一种粽子。它不同于我在附近多个古镇所见的那种大只的长粽、箬叶粽,外形比较小巧。

记忆中,九十年代,“当五”前,浦东农村的人们多采摘自家就近河边的芦叶,包裹糯米等馅料,制成芦叶粽。芦头叶片窄,一只三角粽,往往需三至四片芦叶相叠才能包成形。为防止蒸煮时撒漏馅料,那时的人们往往用稻草束粽。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端午前,有些人会去集镇上挑选品相好的芦叶。捆扎粽子的材料,也逐渐从稻草换成多彩的粽线。

尽管如今人们裹芦叶三角粽,外观上趋于精美,内馅种类越发丰富,但粽子经典款馅料,始终是童年记忆中那几款。

芦叶粽馅料主要分咸、甜两种口味。印象中,咸粽通常有鲜肉粽、咸蛋黄鲜肉粽、马兰头花生咸肉粽等。甜粽,一般是糯米搭配蜜枣、赤豆、红枣为主。

不论甜粽还是咸粽,这种味觉记忆,不仅是家的味道,也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沉淀着具有一方特色的粽文化。

补充:芦叶粽“前传”

1.粽子,古时称“角黍”,其以黍米为主要原料,且有尖角而得名。现学界认为,“角黍”起源于北方。其最初与先民祭祀活动有关。至东汉,始见以角黍祭祀屈原的现象。

2.用芦叶裹黍米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本草纲目》记载,古人多用茭白叶或芦叶裹黍米制粽,近世南方地区多用糯米。如今,各地人民裹粽子,大多用芦叶或箬叶裹糯米等原料。

/原创 勿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