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广州街头,网约车司机张师傅看着手机上的订单收入明细,眉头紧锁——乘客支付了40.2元,而他仅收到23元,抽成比例超过40%。
凌晨的北京,网约车司机李建国盯着手机屏幕:487元流水,次日到账仅362元。他的订单被转卖三次,中间商抽成抵得上他半天的收入。
这样的故事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近年来,随着聚合平台的兴起,网约车行业的订单转卖现象日益普遍,司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层层抽成,实际收入大幅缩水。
所谓三方订单,是指乘客通过聚合平台(如高德地图)下单后,订单被转卖给多个中间商,最后才到达司机手中。
这些聚合平台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暗中将乘客订单转售给其他平台,通过“订单流转”方式牟取暴利。
有司机接到平台派来的三方订单,结算页面备注:“该订单为三方渠道订单,仅为三方渠道与平台的结算金额,不代表乘客实际支付金额。”
在这种情况下,抽成比例往往高达3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40%。面对三方订单的高抽成,司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025年8月,滴滴、T3出行宣称最高抽成降至27%,曹操出行降至22.5%,但实际却是“明降暗升”。
西安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网约车**单车日均营收较上年下降17%**,仅324元。
更令司机们无奈的是,拒绝“特惠单”后,派单量会骤降30%。平台以“系统智能分配”拒绝解释,这种“算法霸权”因无监管依据,司机遭遇不公也难以维权。
司机的申诉之路布满荆棘。某头部平台数据显示,普通司机申诉成功率不足30%,远低于高信用司机的78%。
高德司机因系统误判“无故取消订单”被封禁,两次申诉均被驳回,直到第三次提交行车记录仪证据才得以解封。
郑州一位司机因学校18点后禁入无法送达终点,被判定“中途甩客”;还有司机遇到前方交通管制导致乘客取消订单,申诉两次仍被扣分。
平台之所以能肆无忌惮,核心原因在于监管存在明显短板。
聚合平台已成为监管的“盲区”。昆明交通局直言,聚合平台在权益保障、事故责任划分上存在“监管空白”。
截至2025年9月,全国性聚合平台监管政策仍未落地,近30%无证司机借此流入市场。地域监管也严重不均衡。西安、鹰潭已叫停“一口价”“特惠单”,但全国大量平台仍在沿用。
这种“地方严管、全国宽松”的格局,让平台能跨区域调度规避监管,违规成本极低。值得欣慰的是,行业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近期,多地相继叫停网约车“一口价”订单。
叫停“一口价”后,行业出现积极变化。来自陕西西安的网约车司机周师傅表示,在工作时长相同的情况下,其收入略有提升。
在西安、江西鹰潭、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地,监管部门已开始出手全面暂停“一口价”等低价营销行为。研究人员称,这一转变将倒逼平台重新审视盈利模式,制定更合理、长远的发展策略。
司机的方向盘绑着生存压力,乘客的行程藏着安全隐患。当平台市值与技术发展背后,是对人性的漠视,监管的跟进与行业的自我革新显得更加重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