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吵背后的核心矛盾:美乌“安全换资源”交易破裂
2025年2月2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的激烈争吵,表面是外交礼仪的崩塌,实则是美乌战略利益冲突的总爆发。核心矛盾在于:美国试图以“矿产协议”换取乌克兰关键资源开采权,但拒绝提供明确的安全保障**。特朗普政府要求乌克兰接受“俄乌停火协议”框架,通过矿产利益补偿美国对乌援助,但泽连斯基坚持“安全优先”,要求美国承诺对乌克兰的长期保护,甚至以北约成员国资格为条件。

这场争吵的戏剧性在于,双方均试图以公开施压迫使对方妥协。特朗普以“第三次世界大战风险”指责泽连斯基“拿人命当赌注”,泽连斯基则反击美国“隔着大洋感受不到危机”,最终谈判破裂,美乌矿产协议搁浅,联合记者会取消,连白宫准备的午餐都未动。
二、局势发展的四大关键走向
1. 美国对乌军援或阶段性缩减,但不会完全断供
尽管特朗普威胁停止军援,但拜登时期批准的援助计划可持续至2025年中,且美国仍需乌克兰作为牵制俄罗斯的棋子。短期内,美国可能通过“暂停部分武器交付”施压基辅,但全面断供将导致俄乌力量失衡,不符合美国战略利益。不过,若美俄加速达成停火框架,特朗普可能以军援为筹码逼迫泽连斯基签字。

2. 欧洲被迫“补位”,但力不从心
争吵后,欧洲迅速行动:英国与乌克兰签署22.6亿英镑军援贷款,法国、德国等呼吁召开紧急峰会,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然而,欧洲军火库存已近枯竭,三年间对乌援助总额虽超美国,但缺乏关键武器(如远程导弹、卫星情报系统)的供应能力。欧洲的“既要支持乌克兰,又要重建安全架构,还要应对预算压力”困境,恐使其援助沦为“象征性支持”。
3. 俄乌和谈或加速,但乌克兰恐成“牺牲品”
特朗普急于与普京会晤,推动“美俄主导、乌克兰靠边”的停火协议。俄罗斯乐见美乌关系恶化,可能借机要求乌克兰承认顿巴斯及克里米亚现状,甚至接受“非军事化”条款。泽连斯基若被迫签署此类协议,将面临国内政治崩盘风险;若拒绝,则可能被美国彻底抛弃。

4. 乌克兰国内政治暗流涌动
泽连斯基因“硬刚”特朗普在国内支持率短期上升,但其政治对手(如前总统波罗申科)已开始呼吁制定“B计划”,暗示其政策可能危及国家存续。前军方高层扎卢日尼的潜在竞选意向,更预示乌克兰政局或进入动荡期。
三、全球地缘格局的连锁反应
美欧关系裂痕加深:特朗普对泽连斯基的羞辱,连带让英国首相斯塔默难堪(如打断其发言、质疑英国防务能力),暴露美国对欧洲盟友的轻视。欧洲加速推进“战略自主”,但内部领导权争夺(法、德、英)与资源瓶颈使其难成“一极”。
俄罗斯的“战略窗口期”:若美国削减援助,俄军可能重启大规模攻势,利用乌克兰情报能力下降,在东部平原实施“包抄战术”,甚至威胁第聂伯河以东地区。
全球南方国家的观望:美乌争吵暴露西方阵营内部分裂,新兴大国或借此强化“中立”立场,推动多极化秩序重构。
四、专家观点: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
国际危机组织布莱恩·菲努凯恩:美乌关系破裂可能使乌克兰陷入“战略孤立”,加速俄乌冲突外溢风险。
多伦多大学教授奥雷尔·布劳恩: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牺牲乌克兰长期安全,可能助长俄罗斯扩张野心。
评论员宋忠平:此次争吵是“国际外交史上的乌龙事件”,暴露美国“利益优先”本质,泽连斯基的“铤而走险”实为国内政治求生。
美乌争吵不仅是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更标志着后冷战时代“西方共识”的彻底瓦解。乌克兰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美欧博弈的夹缝中寻得生存空间,而全球秩序或将迎来“新冷战”与“多极化”并行的混沌时代。泽连斯基的“硬刚”或许赢得了片刻掌声,但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可能成为压垮这个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