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文明难续新篇?回归人类文明原点,看中华文明如何撑起人类文明未来。

西方文明的崛起,离不开古希腊时期形成的形式逻辑。
这种思维工具对知识建构极具效率,能让人随着对世界与自身认知的积累,一层层搭建起看似接近世界真相的知识体系。
但是,这套体系从根源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
其知识的确定性,多建立在感官经验论证之上,而非对世界本质的真实触碰。
每一次知识建构中潜藏的不确定性,即便微小到仅0.00001,也会随时间推移与知识叠加不断放大。
当西方文明发展至所谓“巅峰”,其实际方向已与文明应有的正确轨迹严重偏离,身处其中的人却误以为抵达了高度,最终只会让这条文明之路走向死胡同,而非可持续的未来。
因此,人类下一个文明,绝无可能在现有西方现代文明的框架内诞生。
那么,人类下一个文明的原点该落在何处?
这个答案并非凭空创造,而是要回归人类文明的共同源头——对西方而言,是回溯至毕达哥拉斯、泰勒斯、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对中华文明而言,则是上溯至伏羲、轩辕黄帝、老子、孔子的文明源头。
西方文明的悲剧,在于随时间推移将人类认知完全禁锢于显性感官的能力范畴,把三维感官经验世界定义为“真实世界”,粗暴地排除了所有超出三维维度的认知可能。
可在人类文明的源头,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认知本是“重叠结构”的——完整的世界由两个物理属性截然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万物与人皆有“显性”与“隐性”两部分。
柏拉图的“山洞隐喻”,便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精准描绘,可惜受限于“单一结构世界”经验的人,无法理解其深层内涵,连他的“Idea”也被误译为“理念”,导致核心认知产生偏差。
“Idea”的词根“Ide-”的本义,是“画面、影像”,而词尾“-a”表示“在心里、在意识中”的意思,所以,“Idea”的本义是“在意识中的影像”。
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后逐渐偏离其源头的“重叠”认知方向,仅靠少数感知力超强的人维系零星、模糊的正确认知,难成体系。
中华文明的源头,则截然不同。
从伏羲开始,便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智系统转换”训练方法。
这套方法,不依赖“显性人体”的感官,而是引导人开发“隐性人体”中的高级感知能力,通过转换心智系统,去探寻现象背后真实世界的特性、关联与结构,再将这种认知落地到“显性世界”的层面进行实践。
数千年来,这套方法从未中断:老子、孔子以之深化思想,韩愈、王阳明以之修养身心,历代先贤都将其作为“思维功夫”反复锤炼,让开发“隐性智慧”的传统得以延续。
如今人们常说的“东升西降”,其深层逻辑并非单纯的科技发展对比,而是为人类下一个文明铺路。
未来文明,将以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为核心重新绽放,同时带动其他文明重拾并解读自身源头的智慧,比如重新读懂柏拉图“山洞隐喻”的真正内涵。
唯有回归文明原点,激活人类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知,才能打破西方现代文明的桎梏,为人类文明找到新的生路。
这正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所在。
关于“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以及“心智系统转换”的详细解释,请看心智玩家的专栏《Get高端思考》。
#中华文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