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小红书的时候,咱突然被一条热帖戳中了 —— 有网友在北京王府井地铁站坐电梯,抬头就撞见了蕉内的广告,直接发帖说 “吓一跳,这设计也太夸张了”。
点进图片一看,好家伙,整面墙全是肉色的紧身保暖衣,上面密密麻麻重复着 “暖暖暖” 的大字,模特还全是遮着眼睛的锅盖头造型。有网友跟帖说光看图片都觉得眼睛发花,更别提在电梯里被迫盯着看几十秒,简直晕得慌。
这事儿没半天就炸了,“蕉内地铁广告被指辣眼” 的话题直接冲上热搜,阅读量一下飙到 2316.4 万。显然,不是发帖的人太敏感,好多人都觉得这广告不对劲。

评论区里吐槽声一片,有人说盯着那堆 “暖暖暖” 看几秒就重影,跟突然近视了似的;有宝妈更无奈,说带娃路过时赶紧捂孩子眼睛,地铁里老人小孩都有,这贴身衣物的画面太尴尬。
大伙其实都明白,卖保暖衣没问题,但公共场合不能这么 “硬怼”,谁也不想上班路上被这么折腾眼睛。说白了,公共空间的接受度得考虑,不能只顾着自己吸引眼球。
争议闹大后,大伙都等着蕉内给个说法,结果客服就轻飘飘一句 “要是造成不适,我们会上报公司”,地铁方也只说 “记录反馈”。有网友直接吐槽 “这回应跟没说一样,纯属走个流程,根本没解决问题”。
更热闹的是,网友直接吵成了两派。一派骂得厉害:“这哪是广告,纯纯的视觉污染,甚至有种被视觉强暴的感觉”;另一派却觉得没必要:“商场里奢侈品内衣广告更暴露也没人骂,这不是双标吗”。
咱倒觉得,这事儿根本不是 “露不露” 的问题,而是 “场合合不合适”。美术馆里的先锋艺术再出格,那是人家自愿去看的;可地铁是公共通道啊,谁上班赶路想被迫接受这种 “视觉轰炸”?

蕉内以前多懂用户啊,当年靠无标签内裤出圈,喊着 “重新设计基本款”,圈了一大批粉。怎么这次就忘了广告是跟人沟通,不是自己瞎折腾?有网友说得特别到位:“这已经不是视觉污染了,更像是一种视觉霸凌”。
更有人扒出来,这广告创意好像抄了三得利几年前的 “生生生” 广告,连密集文字的套路都一模一样。可人家卖啤酒的广告看着不难受,蕉内偏要选肉色 + 紧身的组合,还放地铁站这人流量超大的地方,这不就是故意搞争议博眼球吗?
图片图源:SPACE MEDIA
营销圈总说 “黑红也是红”,蕉内这波确实省了千万广告费,毕竟骂声也是流量。但老用户可不买账,有人说 “以前觉得它靠产品力说话,现在怎么开始玩博眼球的套路,太失望了”。
更讽刺的是,骂归骂,不少人还是默默回购了保暖衣。有网友直言 “广告辣眼,但衣服是真暖和,一边骂一边加购”,这说明产品力确实能兜底,可品牌调性也掉了不少。
要知道蕉内创始人以前说过,锅盖头造型是为了让大家关注产品,不是看模特脸。可现在倒好,大家全被 “诡异画风” 吸走了注意力,谁还关心保暖衣好不好穿、暖不暖和?

其实创意和分寸感根本不冲突。蕉内想强调保暖衣 “像第二层皮肤” 的 “热皮” 概念没问题,换种方式不行吗?比如拍点普通人穿它过冬的温馨场景,老人出门买菜不冷,上班族通勤暖和,孩子上学不缩手,这不比搞 “阴间画风” 强多了?
公共空间的广告得有边界感,美术馆里的另类设计是艺术,地铁里强迫人看就是不适。毕竟让人舒服的创意才真能记心里,咱花钱买的是产品,不是糟心的视觉体验。
现在这事儿还没下文,蕉内和地铁方都只说 “反馈上报”,没提具体改不改、啥时候改。不知道是真要调整广告,还是打算等这波热度过去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