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医者非侍者:看病场域里的职业边界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医院宛如一座特殊的战场,医生与患者在这里共同对抗病魔的侵袭。人们找医生,目的明确得如同箭射靶心——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医院宛如一座特殊的战场,医生与患者在这里共同对抗病魔的侵袭。人们找医生,目的明确得如同箭射靶心——是来看病的,绝非来休闲找乐子的。可偏偏有那么一些时候,部分患者似乎混淆了这其中的界限,把医生当成了可以随意差遣、哄着惯着的“贴心侍者”,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医生,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更不是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的私人保姆。他们的心力,就像一盏有限的油灯,在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中不断消耗。据相关统计,一位三甲医院的门诊医生,一天下来平均要接诊几十位患者,若是遇到就诊高峰,上百位患者也不在话下。这就像一场接一场的战斗,医生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准地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早已让他们的心力接近极限,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对每一位患者都哄着惯着?

我曾亲眼目睹这样一幕:一位患者走进诊室,满脸的不耐烦,一坐下来就开始抱怨等待时间太长,仿佛医生故意让他久等似的。医生耐心地解释就诊患者众多,自己已经在尽力加快速度。可这位患者却不依不饶,要求医生必须立刻给他详细解答所有问题,还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比如让医生给他开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只为求个“心里踏实”。医生试图跟他沟通,说明这些检查并无必要,可患者却大发雷霆,指责医生不负责任。医生无奈地叹了口气,继续为他诊治,但明显能感觉到,医生的精力和耐心已经被消耗了不少。

这场景,就像一场不公平的较量。患者把医生当成了可以随意发泄情绪、满足自己所有要求的对象,却忽略了医生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心力有限的人。医生不是情绪的垃圾桶,也不是患者无理要求的应声虫。他们的职责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诊断病情、治疗疾病,而不是去哄患者开心、惯着患者的任性。

古有华佗,医术高明,为人治病时严谨认真,从不因患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偏袒或敷衍,更不甘愿俯身于曹操一人之淫威之下,他面对患者,一心只为治病救人,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生命。今之医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为了患者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可有些患者却不懂得珍惜这份付出,把医生的耐心和好意当成了理所当然。

医生心力有限,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也有疲惫和烦恼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对所有患者都惯着、哄着,因为他们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挽救生命。如果医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哄患者开心、应付患者的无理要求上,那么真正用于治疗疾病的时间就会减少,这对患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失?

我们应该明白,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域里,医生和患者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患者要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和辛勤付出,理解医生的难处;医生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医疗环境,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所以,下次走进医院,我们要记住:找医生是来看病的,不是来休闲的。尊重医生的心力,就是尊重自己的健康。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这场与病魔的战斗中,并肩作战,而不是互相消耗。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