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蓬转金陵道,长哭青云身不早。故乡逢尽白头人,清江颜色何曾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作品,名为《江上逢故人》。陈陶是谁,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提到他的代表作《陇西行》,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原来是他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他的笔下。陈陶生活在晚唐时期,爱好广泛。很多读书人专攻诗文,只为科举入仕。他喜欢研究天文历法,曾经不远万里前往长安求学。

也许是爱好影响了做学问,也许是唐末科举腐败,陈陶一辈子未能科举入仕。没有捧上“铁饭碗”,让他可以游历四方,拜师访友,活得洒脱惬意。后来他决定隐居山中,自号“三教布衣”。

《江上逢故人》的写作背景已经无法考据了,从诗意判断大概是他中后期的作品。诗中提到的“金陵道”从字面意思看是指通往金陵的道路。在唐代,金陵有时也指镇江。陈陶到底要前往南京还是镇江,从诗中很难找到答案。南京和镇江都在长江下游,位于南岸,幸好这个信息在诗中无关紧要,可以理解为南京周边地区。

诗中写道,这十年来陈陶像无根蓬草一样在金陵周围漂泊流浪,当下位于前往金陵的路途上。走着走着,忍不住哭泣起来。这条路也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每一次都兴致冲冲觉得可以实现青云之志了。经历太多挫折磨难,他已经心灰意冷。命运不公,羁旅漂泊,他也是身不由己啊。如果有人给他一间陋室,提供一日三餐,就不会虚度时光了。这样的好事儿能落在他身上吗?让人产生出好奇心,想要接着读下去。

读下去才发现,金陵并不是他的目的地,而是他的中转地。遭遇了太多磨难,陈陶打算还乡了。他是福建人,从金陵乘船到长江出海口沿着海岸线就可以返乡了。估计回到故乡的时候,遇到的熟人已经满头白发了。他游学长安,流落江南,几十年过去了。倘若是衣锦还乡,家乡亲友肯定会夹道欢迎。一旦他落魄潦倒,估计只有老朋友才能理解他的遭遇吧。人老了,故乡的江河还是清澈见底,颜色不曾改变。一股无能为力的沧桑感涌上心头。

遇故人是陈陶想象中返乡后情景,故此整首诗都在描写他的感受。倘若是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不会忽视故人的情绪态度。从这个细节就能猜出陈陶写这首诗的目的,他不是为了描写重逢喜悦,也不是诉说离别之苦,而是讲述壮志难酬。时光匆匆流逝,年华老去的时候决定返乡,想必家乡已经物是人非。他有一点消极悲观,也有一点惭愧无奈,还有一点痛苦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