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东阳来源 | 首席营销官
现代人有两大噩梦:
一是出门忘带手机;
二是刚买的手机摔碎了。
这样的悲催经历打开社交媒体不计其数。有网友调侃:“手机是上午买的,屏幕是下午碎的,晚上是来向大家倾诉的~~”

没想到评论区全是“同款悲剧”:有人刚买三天就摔碎,只能哭泣念叨“碎碎平安”;有人通勤赶车,手机从口袋滑出来,捡起来只剩“蛛网屏”......
双 11 正是换手机的高峰,“刚买就坏” 的焦虑早成了手机党共识。就在大家还在吐槽“刚买新机就怕摔,后续维修又担心成本”时,这两天,深圳南山科技园、重庆观音桥的转角大屏突然成了“情绪出口”:


一边是碎得触目惊心的手机屏:“手机脆脆的,心里岁岁的”“手机疼不疼我不知道,但我心真疼”;转个身,另一边大屏直接给出解决方案:“30 天意外换新,买手机上京东”。
这组反差感拉满的广告,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对着碎屏画面苦笑“这不是上周的我吗”,有人追问“真能免费换?我刚加购了手机”,评论区里全是“双 11 就等这个”的声音。
没喊口号、没堆优惠,京东延保就靠两块大屏,把大家藏在心里的 “新机焦虑” 摆到明面上,再顺着这股共鸣,把“意外换新”的服务递到了眼前。

大屏玩出“扎心感”:
把摔手机的慌,直接呈现你眼前
好的营销从不是硬塞信息,而是先戳中用户焦虑,再递上解决方案。京东延保的转角大屏创意,正是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转角设计的“意外感”,戳中“意外碎屏”的痛点。手机摔落的核心特质是“突发、无征兆”,而京东延保恰好把这种“意外感”藏进了转角大屏。路过者刚被左侧“碎屏 + 扎心文案”勾起焦虑,转角后右侧“30 天意外换新”的解决方案就即时出现。
这种“先痛后解”的节奏,无需复杂解读,路过者扫一眼就能get“摔手机有救了”的核心信息。

用户在那里,广告就在那里。营销的精准度,始于对场景的判断。南山科技园聚集着赶工的上班族,重庆观音桥是年轻人打卡、逛吃的高频地。这两处都是手机高频使用、易发生跌落碰撞的场景。把广告放在这里,相当于直接把“新机焦虑”和“解决方案”摆到目标人群眼前,让每一次曝光都能触达核心用户。
广告即是服务。整个创意没有多余的规则解释,没有无关的信息干扰,文案与画面始终围绕“30天意外换新”展开,路过者无需费脑就能明确“京东延保能解决摔手机问题”。这种“不绕弯子”的沟通方式,恰是对传播碎片化的有力回应,避免用户被复杂信息分散注意力。

地铁玩梗玩出圈:
地域化趣味广告太懂年轻人
如果说转角大屏是“精准戳痛”,那地铁广告就是“玩梗共情”:用“站点名 + 场景梗”让营销自带传播力,甚至催生出用户主动打卡的热潮,让用户主动成为传播者。
1. 站点造梗:地域特色拉满共鸣。
京东延保没有做统一文案,而是针对重庆、深圳、北京的地铁站名定制创意,让每一句文案都自带“在地感”,甚至能戳中当地人独有的生活情绪:

重庆大竹林站:用“竹节纹”呼应“大竹林”的地名意象,把碎屏场景具象化,本地用户看了直呼“画面感太强,仿佛看见手机滚进竹林的样子”;

重庆石板坡站:用山城“多坡、爬坡”的地形特色,还原手机沿坡滚落的动态场景,方言式的“一坡一坡”节奏感,让人觉得“这就是我每天走的路”;

深圳翻身站:精准戳中深圳打工人“盼生活翻身、却先遇手机摔落”的反差焦虑,文案自带情绪张力,引发“谁没在通勤时摔过手机”的集体共鸣;

深圳泥岗站:站名自带“泥泞、坎坷”的联想,契合手机易滑落的场景;“浑身伤”既形容手机碎屏的惨状,又暗合打工人奔波的疲惫感,一句文案勾连起场景痛点与情绪共鸣,让人看了直呼“这就是我的通勤日常”;

北京三里屯站:文案调侃年轻人在时尚地标追求精致,却不小心摔手机的小尴尬,既有趣又不生硬,贴合三里屯的潮流调性;

北京上岸站:“上岸”是年轻人进阶的高频理想词,而该站点靠近高校与写字楼,精准覆盖这类人群;文案用“朋友圈求上岸”的美好期待,对比“手机沉底”的现实糟心,形成强烈反差,既戳中年轻人的焦虑,又用 “京东延保换新”让广告不止是玩梗,更成了情绪的“缓冲垫”。






这些文案的巧思,在于不只是简单嵌入地名,而是深挖每个站点的 “地域属性+人群特质”,让摔机场景与当地人的生活轨迹、情绪状态深度绑定,再自然带出“意外换新”的服务。用户看到的不是广告,而是在说自己的事,共鸣感自然更强烈。
2.场景贴合:通勤场景强化记忆
地铁站本身就是手机易摔的高频场景。京东延保把广告扎根在这里,让用户在日常通勤中自然共情摔机焦虑,再顺势记住“意外换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场景痛点 + 广告信息”的双重贴合,让传播效果事半功倍,避免了广告与场景脱节的尴尬。
3.传播闭环:从打卡到心智植入
难能可贵的是,京东延保没有硬塞服务信息,而是用玩梗的方式让“京东延保30天意外换新”自然植入。以至于不少人专门绕路去打卡趣味广告牌。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创意最终都落回“买手机上京东”,不是单纯推延保,而是传递“来京东买手机,既有新机又有安心”的认知。这种传播不止带来短期流量,更让“京东延保懂年轻人、会玩梗” 的形象深入心智,为后续用户复购、口碑推荐埋下长期伏笔。

双 11 不卷价格,卷服务:
京东延保找准价值突围点
双 11 的营销内卷,拼价格是一时热闹,抓需求才是长久赢法。京东延保的破局关键,在于跳出价格红海,精准击中用户“买后焦虑”这一未被充分挖掘的核心需求。
1.跳出双11价格战:聚焦“隐性焦虑”。
面对双11降价、补贴大战,京东延保清醒地意识到:用户买手机的痛点不止贵不贵,更有“买完怕摔”的隐性焦虑,比便宜几百块更影响决策。于是京东延保转而用“30 天意外换新”解决 怕摔痛点,跳出同质化内卷。
对用户而言,“摔了能换”的安心感,往往比短期降价更有吸引力,也让京东延保在双11促销信息中脱颖而出。
2.重构服务逻辑:从附加项到必需品。
此前多数品牌把延保当“附加项”,用户觉得可有可无。但京东延保这次把“30 天意外换新”从“可选服务”升级为“解决新机焦虑的核心方案”:它不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不怕摔的安心。
这种认知转变,让延保从“边缘服务”变成很多人买手机时的必看保障,彻底重构了用户对延保的价值判断,也让京东延保在服务类产品中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3.长期心智:不止卖货,更卖 “安心”。
双 11 营销向来是“一锤子买卖”,但京东延保这波操作,不止是为了卖货。它通过在用户心里种下“京东延保 = 靠谱、会玩、懂我”的心智,不仅现在提到“买手机怕摔”,用户会先想到京东延保;未来再换手机时,也会持续影响决策。
这种长期心智的打造,比单次销量更珍贵,也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平台延保服务的核心壁垒。

结 语
双 11 的广告太多,能让人记住的少。
京东延保这波赢在没把用户当“买货的”,而是当“有慌要解的人”:用大屏戳中疼点,用玩梗拉近距离,最后把“换新服务”递到心里。
其实大家买的不是延保,是不怕摔的安心。
京东做的,就是把这份安心,用最懂用户的方式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