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夜里起夜,总怕摔了没人知道;现在就算孩子在外地,我这儿的‘小雷达’比他们还‘操心’。” 家住运城盐湖区的 82 岁张阿姨,指着天花板上不起眼的设备笑着说。这个被她称作 “小雷达” 的毫米波跌倒雷达监测装置,正是舜熙科技为运城老人量身打造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之一。从独居安全到社区服务,从专业照护到普惠落地,舜熙科技正用技术打破养老 “痛点壁垒”,让运城老人的晚年生活,多了份 “看得见的守护”。

“独居老人的安全,差的就是‘及时发现’这一步。” 舜熙科技运城项目负责人说。针对运城 90% 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现状,舜熙科技避开 “老人需主动操作” 的设计误区,用 “隐形设备” 织就 24 小时安全网。
盐湖区 12个社区的老人家中,毫米波雷达装在天花板里,无需老人佩戴任何设备,就能精准识别 “跌倒” 与 “正常活动”。去年冬天,76 岁的王大爷在浴室滑倒,雷达 10 秒内触发警报 —— 子女手机收到定位提醒,社区网格员 5 分钟赶到现场,医生紧急救援,从预警到处置,全程没超过 15 分钟。截至目前,这套系统已在运城成功避免 12 起独居老人意外延误,响应速度比传统人工巡查快 10 倍。
在夏县一个养老院中,不少老人用上了舜熙智能床垫。它不用贴电极片,只需躺下,就能实时记录心率、呼吸频率与翻身次数。若连续 3 天 “夜间起夜超 8 次”,系统会自动推送数据给医生,排查前列腺、心血管等潜在问题;若 7 天翻身频率过低,护工会主动协助,从源头降低褥疮风险。“以前得等老人说不舒服才知道有问题,现在数据能‘提前说话’。” 李大夫感慨道。
二、数据互联无干扰,打通社区服务 “最后一米”“想理发走不动,打电话给社区总占线;想参加康复课,又不知道报名时间。” 这曾是运城不少老人的 “烦心事”。舜熙科技通过 “AI 服务中台”,把社区资源与老人需求牢牢 “粘” 在一起。
在盐湖区某社区服务站,老人不用碰手机,对着智能终端喊一声 “小熙小熙,我要理发”“帮我订餐”,2小时内就能对接好服务。系统还支持运城方言识别,哪怕是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也能轻松 “指挥”。使用过程中,这个平台已为老人对接理发、助浴、送餐等服务超 50 次,服务响应率从原来的 60% 提升到 98%。

AI 会根据居家监测数据为老人生成 “需求标签”—— 监测到老人常在家练太极,就自动推送社区太极班报名提醒;发现老人做饭频率下降,就联动助餐点询问 “是否需要送餐”。温泉老年公寓的护工小李说:“以前社区服务是‘老人找服务’,现在是‘服务找老人’,老人参与率比以前高了 3 倍。”
三、普惠模式惠百姓,让技术 “接地气” 不 “贵气”“技术再好,老人用不起也白搭。” 舜熙科技始终记得,养老服务的核心是 “惠及更多人”。在运城,联合政府推出 “智慧养老普惠包”,通过多方协作降低使用成本,让技术既 “接地气” 又不 “贵气”。
包含毫米波雷达、智能床垫、社区服务对接的 “普惠包”,让运城每个家庭的老人都能用上智能服务。考虑到不少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舜熙科技把设备操作简化到 “零难度”—— 雷达和床垫安装后自动运行,不用联网;语音终端只需喊名字,不用按按钮。85 岁的刘奶奶说:“这东西比手机简单,我不用麻烦孩子教,自己就能用。”

在舜熙科技的养老服务里,技术从来不是 “冰冷的设备”,而是 “懂老人的伙伴”。
监测到老人连续几天对话减少,AI 会主动推送社区书法班、老友茶话会的邀请,帮独居老人排解孤独;护工用智能终端照护时,系统会实时提醒 “翻身力度要轻”“喂药前先测血压”,让照护更专业;子女在外地,打开手机就能收到老人的 “每日平安报”(心率、睡眠、活动数据),哪怕隔千里,也能 “看见” 父母的健康。
“我们想做的,不是用技术替代人的关怀,而是用技术让关怀更及时、更精准。” 舜熙科技负责人说。如今在运城,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受到这份 “科技温度”—— 张阿姨的 “小雷达”、王大爷的 “智能床垫”、刘奶奶的 “语音助手”,正让 “在家安享晚年” 从愿望变成日常。

从盐湖区的老巷到夏县的养老院,舜熙科技的智慧养老服务还在继续延伸。接下来,我们计划把 AI 康复指导、区块链 “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时长兑换养老服务)等新功能落地运城,让技术不仅能 “守护安全”,还能 “丰富生活”。让科技为养老助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熟悉的家里,安心、舒心地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