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祁晓玲
“政策市特征明显,但真正的机遇蕴藏在结构变化中。”11月24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部长谢国平在2025商用车后市场年度大会上分享了“十五五”期间商用车市场的发展脉络。在她看来,未来五年的商用车市场,正从简单的销量增长转向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政策催化下的市场回暖
回顾2025年的商用车市场,谢国平用“政策市”来概括其特征。她透露,2025年1-10月商用车国内市场同比增长7.8%,这一超出预期的表现主要得益于国家“两新”政策的大力推动。
“这是我入职以来从未见过的大力度的‘以旧换新’补贴。”谢国平举例说明,淘汰一辆较新的老旧营运货车同时购买新能源车辆,合计补贴可达14万元。这样的政策力度立竿见影,中卡、重卡、轻卡等享受政策的车型均实现明显增长。
然而,政策效应背后也隐藏着市场的真实面貌。谢国平表示,除了政策因素外,经济基本面对商用车的支撑实际上有所减弱。她特别解释了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区别:“这三年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实际GDP高于名义GDP的情况,这意味着居民和企业的现金流感受,比统计数字更加严峻。”
新能源: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
新能源商用车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十四五”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谢国平展示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从2020年的12万辆,到今年预计达90万辆,新能源商用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国内销售的商用车中,每4辆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辆。
这种快速渗透的背后,是经济性的根本改善。谢国平分享了她的调研结果:“一辆新能源牵引车每公里使用成本约六七毛钱,而天然气车要1.5元,柴油车更是高达2.2元。”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价差已从三四十万元缩小至十万元左右,用户通过运营能更快收回购车成本。
“新能源车辆的价格下降完全超出预期,使得市场迅速打开。”谢国平认为,这是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重要标志。
“车多货少”困局即将改善
对于困扰行业多年的“车多货少”问题,谢国平给出了积极的预测。她表示,这一局面已经持续四五年,但随着货运量稳步增长、车辆保有量增速放缓,“十五五”期间供需平衡有望实现。
“从数据上看,公路货运量一直保持正增长,而中重卡保有量却是负增长。”谢国平指出,这种反差意味着市场正在自我调节。虽然物流运价仍在低位徘徊,但最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
结构性机遇凸显
展望“十五五”,谢国平认为商用车市场将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首先,轻型卡车将优于重型卡车,这与房地产投资低迷直接相关。“谁和房地产关联越大,下降幅度就越大。”她对比数据显示,重卡下降50%,而轻卡降幅相对较小。
其次,消费类运输将优于工程类运输。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推进,与消费品相关的物流需求将持续增长,而与基建、房地产相关的工程车辆仍将承压。
此外,用户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客户需求将优于散户需求,这反映了行业整合和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化与反内卷并进
出口已成为商用车市场的重要支柱。谢国平透露,商用车出口从2020年的24万辆增至去年的90万辆,“短短几年时间翻了3倍”。尽管俄罗斯等市场出现波动,但拉美、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弥补了缺口。
与此同时,行业“反内卷”也将持续。谢国平指出,由于内卷过严,汽车产业整体利润下降,亏损经销商比例较大。“‘十五五’期间反内卷这个事必须要持续,这意味着商用车价格竞争可能会有明显收敛。”
智慧物流与能源转型带来新机遇
关联行业的发展也为商用车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谢国平特别提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未来5-10年智慧物流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为后市场服务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能源结构的转型同样影响深远。她指出,到2060年碳中和阶段,新能源占比要从现在的20%提升至80%,这种能源体系的重大转变将直接影响商用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结构。
稳中求进,质在量先
总体来看,谢国平对“十五五”商用车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她预测,总需求将在“十四五”基础上保持小幅增长,其中国内市场可能因政策效应减弱在2026年出现回调,随后逐步回升;海外市场则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转变时期。”谢国平最后强调,“企业应聚焦结构性机会,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才能在‘十五五’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在谢国平看来,经历了“十四五”的波动与调整,“十五五”的商用车市场正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虽然增速放缓,但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这才是行业真正期待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