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浩渺宇宙、悠悠岁月之中,生命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在时光的长河里闪烁着或明或暗的光芒。中医,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犹如一位睿智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奥秘,其中关于先天之精与后天气血的关系,更是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两精相搏谓之神”,这句出自中医典籍的话语,宛如一道神秘的闪电,划破了生命起源的黑暗夜空。当父精与母精在受孕的瞬间奇妙交汇,就如同宇宙中的小火花点亮了生命之灯,一个新的生命就此诞生,个体的全部可能也在这瞬间被点燃。这先天之精,被视为生命的原动力,它来自父母的精华,是生命最初的馈赠,决定了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它就像我们体内的一个“生命储能罐”,默默地支撑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与抗病能力。
想象一下,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先天之精就开始发挥着它的作用。在孩童时期,身体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迅速地生长着,精力充沛,仿佛有着用不完的能量。这是因为此时先天之精充盈,就像一个装满燃料的油箱,为身体的各项机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据相关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免疫力相对较强,患病的几率相对较低,这与先天之精的充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随着时光的流逝,先天之精会慢慢地消耗。就像一个不断使用的电池,电量会逐渐减少。一旦先天之精耗尽,生命的能量灯便会熄灭,身体衰老加速,生命走向终点。这就好比一盏油灯,当灯油燃尽,灯光自然就会熄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老年人身体虚弱,疾病缠身,这就是先天之精耗尽的表现。
但幸运的是,人类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中医告诉我们,通过养生与修炼,我们可以“反夺天地之精”,汲取自然界的精华,为体内不断消耗的先天之精续力,从而延年益寿。这就如同给一辆即将耗尽燃油的汽车加油,让它能够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驰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句中医名言道出了后天气血的重要性。脾胃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加工厂,它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为身体提供能量。通过中医调理脾胃,减少脾胃饮食负担,配合药食同补,就如同给这个加工厂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和先进的设备。枸杞、黄精、山药、黄芪等中药,就像给身体加上精致又天然的“能量饮料”,它们能够滋养脾胃,促进气血的生成。
我认识一位老人,他年轻的时候身体并不太好,经常生病。后来,他开始注重中医养生,每天都会用枸杞、黄芪等中药泡水喝,同时注意饮食的调理,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现在,他已经年过七旬,但依然耳聪目明,行动自如,这充分说明了药食同补的神奇效果。

除了药食同补,适当的运动也是反哺先天之精的重要方法。轻柔的太极、五禽戏等运动,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活力,让血脉流通、气机畅顺。每一次呼吸和动作都在为先天之精“充值”。正所谓练气还精,炼精还神。有一位中年人,由于长期坐在办公室工作,缺乏运动,身体逐渐变得虚弱,经常感到疲劳。后来,他开始学习太极拳,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小时。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精力也更加充沛了。
中医强调整体的动态过程:静养神,动养气,食养精。静中调息,就像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宁静的港湾,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动中调身,如同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地舒展筋骨,让身体充满活力;食中调性,就像用美味的食物调养身体的性情,让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每一环节都在与自然天地呼应,通过这些方法,人不仅能延缓衰老,更能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生命活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忽略了身体的健康。我们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着,却忘记了给自己的身体“加油”。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因为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的人时,当我们感受到身体发出的各种不适信号时,我们是否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呢?
让我们借鉴中医的智慧,养精、护精、固精,通过调理脾胃、药食同补、适当运动等方法,为先天之精续力。让我们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保持年轻的姿态,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因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