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和 儿子看《长安的荔枝》,他说 “上班要摸鱼、别做好人”,我慌了

昨晚窝在沙发上,我和 11 岁的儿子一起看完了电影《长安的荔枝》。片尾字幕滚动时,我还沉浸在李善德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

昨晚窝在沙发上,我和 11 岁的儿子一起看完了电影《长安的荔枝》。片尾字幕滚动时,我还沉浸在李善德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的韧劲里,儿子却突然冒出一句:“妈妈,以后我们上班别像李善德那么傻,摸鱼才轻松,也别当好人,会被人欺负。”

我心里猛地一紧:一个 11 岁的孩子,没看懂李善德的坚持与热血,反而先记住了 “摸鱼”“别做好人”,这背后藏着的,是社会给孩子的哪些无声影响?

1. 孩子的 “结论”,藏着他看到的 “成人世界”

我没急着反驳儿子,而是问他:“为什么觉得李善德傻呀?”

他掰着手指头说:“你看电影里,他接了送荔枝的活,天天跑断腿,还被上面的官欺负,下属也不帮他;那些摸鱼的官,天天在府里喝酒聊天,一点事都不用干,多舒服。还有,他对商户、对下属好,结果被人骗了好多次,要是不做好人,就不会吃亏了。”

儿子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他眼里的 “成人规则”。以前带他去公司上班,他见过同事抱怨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刷短视频时,偶尔会刷到 “职场摸鱼技巧”“别做老好人” 的段子;就连小区里聊天,也有阿姨说 “现在老实人吃不开”。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孩子心里悄悄织了一张网 —— 他没经历过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只看到了 “辛苦的人受委屈,偷懒的人得轻松”,所以才会把 “摸鱼”“不做好人” 当成 “保护自己” 的办法。

就像他之前在学校帮同学搬书,结果自己的作业本被弄丢了,回来委屈地说 “早知道不帮他了”。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会把一次吃亏、一个电影片段,当成 “普世真理”,而《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的遭遇,刚好印证了他看到的 “负面碎片”。

2. 我没骂他 “错了”,而是和他再聊 “电影里的光”

我知道,直接说 “你错了,要做个努力的好人” 毫无意义,孩子听不进去,还会觉得我在说教。于是我拉着他,回忆电影里的几个关键镜头,一起重新聊。

我提起 “李善德在油灯下算运输荔枝的方法,草稿纸堆了半桌” 的画面:“你看,他不是傻,是在认真做一件难的事。就像你上次为了参加科技比赛,熬夜改图纸,虽然累,但最后拿到奖状时,是不是特别开心?”

儿子点点头,眼神软了些。我又说起电影结尾,李善德对女儿说 “爸爸想让你将来能堂堂正正做人” 的片段:“他做好人,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是因为他想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像你帮同学搬书,虽然丢了作业本,但同学后来送了你小礼物,还跟你说谢谢,这就是做好人的收获呀。”

我没回避电影里的 “委屈”,也没回避孩子看到的 “现实”,而是告诉他:“妈妈知道,上班会累,做好人可能会吃亏。但你看李善德,虽然辛苦,可他最后把荔枝送到了长安,还救了不少百姓,电影里的人都记得他的好;那些摸鱼的官,虽然轻松,可没人记得他们,甚至被百姓骂。”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那电影最后,李善德好像也没当官,还被贬到外地了。” 我笑着说:“他虽然被发配到了岭南,却躲过了安史之乱呀。那些留在长安的官员,你觉得他们遇到叛军有好下场吗?所以好人有好报呀。”

3. 孩子的价值观,需要我们 “过滤杂音”

儿子的话像一根刺,扎醒了我 —— 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看不懂成人世界的复杂,却忘了他们像小海绵,会悄悄吸收周围的 “杂音”。

比如我们偶尔抱怨 “工作没意思,混日子就行”,孩子会记在心里;我们跟朋友吐槽 “帮了别人还被倒打一耙,以后不帮了”,孩子会觉得 “做好人真的会吃亏”。这些无心的话,比电影里的情节,对孩子的影响更直接。

我们没法阻止孩子看到社会的复杂,但可以帮他过滤掉 “极端杂音”,让他看到 “辛苦背后的价值,善良背后的温暖”。

最后想说:别怕孩子看到 “不完美”,怕的是没让他看到 “光”。

我会告诉他:其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有 “摸鱼的人”,也有 “认真的人”;有 “辜负善良的人”,也有 “珍惜善良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不用把孩子护在 “真空里”,不让他看到一点不完美。更重要的是,在他看到 “不完美” 时,陪他找到 “光”—— 让他知道,辛苦不是白受的,善良也不是没用的,就像李善德,虽然历经磨难,但他活成了自己心里的 “堂堂正正”。

你家孩子有没有说过让你 “慌了” 又 “懂了” 的话?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做孩子的 “追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