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国演义》脉络和描写浅析,第六篇,剑指江东

上一篇我们解析了曹操经过数年征战,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几乎所有的核心地区,兵威正盛,虎视荆襄。曹操剿除了大部分的

上一篇我们解析了曹操经过数年征战,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几乎所有的核心地区,兵威正盛,虎视荆襄。曹操剿除了大部分的割据诸侯,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才干,部下兵精将勇,谋士众多,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似乎具备了一统天下,并取式微朝廷而代之的能力和雄心。

然而,如同上一篇末尾所讲,曹操也面临着河套、西凉和辽东仍处于割据状态,攻取的各路诸侯属地尚未实现稳固治理,朝中仍有不少拥护汉献帝、反对曹操的势力等问题。曹操意欲乘势南征荆襄,荀彧劝他养精蓄锐半年后再出兵,曹操同意,一面养兵屯田,一面打探动静。那么,休养生息半年够用吗?当然不够,从公元206年至208年,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南征大军的粮草、训练、装备等都无法齐备,自征剿黄巾军到兼并袁绍的地盘,各路诸侯无时无刻不在互相攻伐,各处疲敝,生灵涂炭,北方稍宁只能意味着短暂的稳定和恢复,何谈大量的粮草装备。荀彧说半年,是为了让曹操容易听进去,此时的曹阿瞒,踌躇满志,恐怕已经开始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这些形势和崔州平的论述十分契合,后面会有进一步解析。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再说刘备,自从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刘备投靠刘表,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刘备在刘表属地过了六七年相对安稳的日子,刘禅也出生在建安十二年。其间刘备帮助刘表平定了一些叛乱,并驻守在新野,成为襄阳的北部屏障,是对抗曹军的第一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刘表是真心接纳刘备的,用刘备的话说,就是恩礼交至,当然刘表也是为了牵制蔡氏集团,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安排好儿子的接班。刘备的到来,使得意图控制荆襄九郡的蔡氏集团感受到了压力,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就有了涂诗污蔑和襄阳设伏,刘备跃马檀溪,不但解了灾厄,还巧遇水镜先生司马徽,意识到要想发展壮大,首要任务是吸纳得力的谋士群,缩小和曹操、孙权集团在战略战术谋划上的差距。

徐庶化名单福,是第一个投奔刘备的谋士,刘备初次见面,便拜徐庶为军师,按理不应该如此轻率,原因一是在司马徽处听到有贤士欲投明主,且水镜先生说会有人来助自己,心中已有期待;二是刘备乃世之枭雄,善于识人,看出徐庶有真才实学;三是刘备出身微末,屡战屡败,坐守新野弹丸之地,能来投的肯定是想建功立业且有信心帮助自己由弱变强的人,刘备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而徐庶也很快迎来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前面讲了,曹操虽然因为粮草后勤等条件不具备,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却也没有闲着,派曹仁、李典和二吕领兵驻守樊城,虎视荆襄。此时的曹操集团,不但曹操本人志得意满,手下的宗族大将如曹仁、夏侯惇等也是自信心膨胀,急着再立新功,派吕旷吕翔二将率兵五千攻打新野,被徐庶设伏兵一举击败,杀死二将。

曹仁大惊,和李典商量起兵征讨刘备,李典是非常谨慎的将领,没把握的仗不打,他清醒的认为,刘备乃人杰,手下刘关张勇冠三军,就是曹操,也需要率主力才能击败刘备,仅凭自己和曹仁不是对手,但曹仁的职位和亲信程度远高于李典,又是樊城主将,逼着李典和自己一起去,首战李典对赵云败阵,曹仁差点把李典杀掉。但曹仁也明白,李典作为二流战将,也就能抗住赵云十几个回合,自己的武艺比李典高不了多少,肯定不是赵云的对手,所以次战摆下八门金锁阵,想要凭借阵法和兵力优势取胜,却被徐庶看出布阵弱点,赵云、刘备再次击败曹军,此时曹仁才意识到刘备军中有了人才相助,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偷营劫寨,不但折兵大半,还被关羽袭取樊城,只得退回许都。

三国中的武将,按武艺大体上划分为几个档次,最顶尖的是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明了一切,吕布的身高、力量、耐力、武艺、箭法、长戟和赤兔马等软硬实力都是三国中独一档的水平,并且保持的非常好,先后力敌刘关张三人围攻,对抗典韦许褚等六员大将,也只是架隔遮拦不住,全身而退,在三国中找不出第二个,除了对张飞的勇猛稍有忌惮,吕布在武艺上蔑视所有的武将。紧接着是一流战将,靠前的有赵云、关羽、张飞、马超、典韦、许褚,特点是单挑中鲜有败绩,斩将较多,其他的武将对阵他们需要超水平发挥;中间的有颜良、文丑、庞德、黄忠、张辽等,他们在单挑中也较少败阵,但稳定性有所不足,比如颜良在白马初战中使得曹操手下诸将栗然,发挥好时比得上靠前的一流,但实战经验不足,防守懈怠,被关羽一刀刺死,庞德是初期眼看着许褚裸衣斗马超,但越到后来越强,他们总结起来就是既有高光时刻,也有不稳的现象;靠后的有张郃、徐晃、太史慈、魏延和成长起来的关平等,他们在单挑中败阵不少或战例不足,但也有出色的战例,张郃徐晃在后期开始挑战靠前的一流战将。二流战将数量众多,包括曹操和孙权手下的大部分将军,比较能打的是夏侯惇、曹仁、甘宁等,李典乐进于禁等都属于此列。但纵览三国,没有常胜将军,这些武将的发挥,或多或少都受限于战场态势、年龄、伤病等因素。

曹操对刘备十分忌惮,得知徐庶投了老对手十分懊恼,于是利用程昱把徐庶骗到许都,徐母自杀,曹操当然知道徐庶恨自己,不会为曹氏集团出力,但断了刘备一臂,防止其起势,曹操的目的已然达到。另一边刘备只得再次踏上寻访卧龙凤雏之路,于是便有了著名的三顾茅庐,在这个过程中,刘备偶遇崔州平,崔州平从更高的视角,为刘备解析了天下大势,从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位,再到光武中兴,直到汉末纷争,西东两汉的脉络一直在由乱入治和由治入乱的往复循环之中,而此时正处于由治入乱的阶段,纵使刘备再有雄心壮志,也难以全面实现胸中抱负,刘备如此,曹操也是如此,看似掌控北方大部,距离统一南北近在咫尺,实则暗流涌动,实力基础不足,这也是《三国》成书的背景,整个封建王朝史,大抵也是如此。

最终刘备迎来了诸葛亮的加入,和徐庶一样,诸葛亮也渴望建功立业,展现胸中才华,他们如果再去投靠曹操、孙权、刘璋等,未必能得到称心的职位,因为曹操等已经有了文武班子,加入刘备集团虽然艰难辛苦,一旦成功却可以拜相封侯,后来的庞统、马良、法正等基本都是如此想法,只是事情的发展是否如他们所愿,就是另一回事了,司马徽等荆襄名士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大部分不愿出山。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早已为刘备准备好的发展规划路线图,核心是联合孙权对抗曹操,遏制曹操统一的势头,先占据荆襄,而后向西发展,取巴蜀、汉中,扩大势力范围,待时机合适,两路出兵,北伐中原。这个规划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刘备基础薄弱的现实,后面的走势大体上也是如此,但曹操的实力和顽强,孙权的反复无常还是超出了这份规划的预估,刘备取荆州也因为维护自己的仁义之名来得晚了一些,使得后期的发展不如诸葛亮所愿。

诸葛亮也很快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始终对刘备放心不下的曹操派夏侯惇率领于禁李典等来攻,注意在曹操手下诸将中,夏侯惇、曹仁等宗族将领无论是官职、亲信程度还是赋予的兵权,都不是于禁、张郃等外姓将领能比的,领兵出征和镇守一方的任务大部分都交给宗族将领,比如汉中之战,张郃归曹洪领导,驻守樊城李典归曹仁管,此次出战也不例外,所以说中期张辽领兵镇守合肥,于禁庞德率领七军,徐晃带兵迎战关羽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他们自身能力的体现。夏侯惇很勇猛,作战经验丰富,但此时却轻敌冒进,能力开始下降,李典和于禁都是谨慎的将领,看出地形的不利和风险,但提醒时已经来不及了,一场火攻,曹军再次大败,还折了夏侯兰。自此刘备如虎添翼,补强了短处,曹操也深恨孔明。

在此之前,还发生了孙权得甘宁,攻破江夏的事,孙权善于招揽人才,手下谋士武将众多,在数量上甚至不弱于曹操,这一点远高于刘表,而刘表此时年老多病,只是维持,属地中有魏延、甘宁、黄忠等大将,却都没有得到重用,先后流失。刘表几次让荆州与刘备,当然是试探为主,却也有一定的诚心,因为他看出刘琦和刘琮都没有能力守住荆襄九郡,对抗曹操孙权,最佳的愿望是刘备辅佐刘琦,也是他的遗嘱,然而人心险恶,刘琦和刘琮死的都很早,荆襄更是不战而降。

曹操急于一统天下,于公元208年发兵南下,征讨荆襄九郡,刘琮在蔡瑁等本地士族势力的裹挟下,不得已投降曹操,当然这客观上也减小了荆襄之民遭受战乱的规模,曹操乘前面征讨的余威,一鼓而下江北,注意不是荆襄九郡的全部,曹操需要速攻刘备,进而威逼孙权,还来不及实际控制荆襄南部。

刘备再次迎来曹操的大军,诸葛亮仍用火攻计,配合水淹计,大败曹仁曹洪,刘备带着民众取路襄阳,意图占据大郡对抗曹操,但顾及仁义之名,没有乘势攻取襄阳,被曹军追上,惨败于当阳长坂,赵云在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刺死夏侯恩,夺得青釭剑,救出刘禅,勇冠三军;张飞则用虚张声势之计,喝退曹军,惊死夏侯杰。在刘琦和关羽水军的救援下,刘备放弃了取江陵,逃到江夏和夏口暂住,此时孙权已经退出江北,全力防守江东。

曹操劝降孙权,于是就有了诸葛亮过江,舌战群儒等一系列精彩故事,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是凭借胸中辩才,二是抓住张昭等谋士劝主投降一事反复驳斥,占尽上风。接下来是智激孙权和周瑜,促使孙权下对抗曹操的决心,当然孙权乃是雄略之主,仅靠智激是不够的,能够最终决策抗曹,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诸葛亮和周瑜对形势的剖析很全面,首先,曹操的西北有马腾韩遂的西凉军和游牧民族,东北有公孙度等割据势力,需要分兵防守;其次,曹操的兵力由宗族将领的中原兵和青州兵为核心,加上先后招降的西凉兵、淮南兵、河北兵和荆州兵,整合程度参差不齐,调度起来不如初期征战的时候高效;再次,正值南方的冬天,军士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削弱了北方兵的战斗力;再次,江南水网纵横,渡江和进兵交通艰难,水战为先,曹操惯用的调动对手、出其不意、连环攻击和断粮道的计谋难以施展,属于以己之短攻敌所长;再次,孙氏集团在江东发展三代,势力稳固,江东士族虽然战心不强,但也担心曹操渡江后打击豪强、杀害百姓,遭受损失,后面庞统献连环计时曾以此为虚招和借口,有一定的抗曹基础意愿,特别是周瑜、鲁肃和武将等,如果投降会失去权力,最多做一个郡守而已,所以他们坚决抗曹;再其次,曹操随军和后续运来的粮草有限,荆襄地区虽相对富庶,但供应如此规模的军队,仍很吃力,粮食的重要性,说多少次都不为过。

从曹操的角度来讲,此时较为稳妥的策略是巩固荆襄占领区,实际控制荆南长沙、桂阳、零陵和武陵等郡,逐步压缩刘备孙权的势力范围,先围困刘备,于江北解决这个心腹之患,如果孙权跨江来援,则会形成陆上攻防,以己方所长攻敌所短的有利态势,而不是勉强和对手在长江两岸对峙,进攻无法全面展开,防守也容易顾此失彼。

但如同前面所介绍的,从董卓之乱到王允吕布等中兴朝廷失败,发生了太多不应该发生的事,而有利的如果却都没有发生,这其中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不以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包括曹操这样杰出的人才,所以崔州平的论述立意很高,剖析透彻,只是往往让刘备等不爱听。

接下来就进入了全书最精彩的赤壁之战,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阶段,鼎足三分也开始形成。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志汉唐宣”。

评论列表

秦隋志汉唐宣
秦隋志汉唐宣
2025-11-01 13:05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志汉唐宣”[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