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唐·白居易《风雪中作》
心里头真正懂得了满足,不再东张西望、左攀右比,这身子啊,也就自然而然地安稳下来,不再四处奔忙、焦躁不安。风雪再大,内心却像有了暖炉,守着这份知足,便有了栖息的港湾。
02
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
——唐·庞蕴《杂句 其六》
欲望少一点,懂得满足,连头发丝儿都透着舒坦自在。远远避开那些钱财美色的纷扰纠缠,人的精神自然就安稳了,清净了,不再像被绳子紧紧勒着喘不过气。
03
省缘知足常安乐,广费多求损道情。
——宋·释怀深《孙保义求偈》
减少些不必要的攀缘应酬,懂得知足,心里头自然常常是安宁快乐的。反过来,大手大脚地花费,没完没了地贪求,不仅耗损钱财,更会磨损掉人心中那份本真的情意和道义。

04
非为求安计,盖守知足言。
——宋·吴芾《再和》
我这样做,哪里是为了求得什么安稳太平的算计?不过是牢牢守住心中那份“知足”的念头罢了。知足不是手段,是根本,守着它,心安即是归处。
05
识分知足,外无求焉。
——唐·白居易《池上篇》
认清自己的本分,懂得满足的分寸,这样一来,对外界就没什么可强求的了。不强求外物,不强求他人,心就松快了,像池水映着天光云影,自在澄澈。
06
世人但知纵多欲,盈壑填溪不知足。
——宋·刘才邵《赠夏侯子美养心居士》
世上的人啊,大多只知道放纵自己无穷的欲望,恨不能把深谷填满,把溪流塞足,却永远不知道什么叫满足。贪心像个无底洞,填进去再多,心里还是空落落、慌兮兮的。

07
种田有穫须知足,应物无贪亦寡尤。
——宋·陈藻《暮秋闰月平步楼口占》
种田有了收成,就该知道满足,别嫌少。待人接物,心里头没那份贪念,自然也就少了许多麻烦和过错。知足是护身符,能避开许多无谓的烦恼纠葛。
08
外物随缘姑泛应,无心仕止常知足。
——宋·曹冠《满江红·实予始生之日》
身外的东西,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随缘应对就好,不必太执着。心里头对做官不做官、升迁罢免这些事也看得淡了,不挂碍,这样反而能常常体会到知足的滋味。
09
省祸由知足,防心在不贪。
——宋·释文珦《茅茨(其二)》
要想避开灾祸,根源在于懂得知足。要提防自己的心,关键就在于不滋生贪念。知足是盾牌,不贪是铠甲,护着人在这世上走得安稳些。

10
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
——唐·白居易《西掖早秋直夜书意(自此后中书舍人时作)》
要是心里头没有这颗知足的种子,那贪婪的追求,要到哪年哪月才是个头?像拉着辆永远装不满的车,在一条望不到边的路上疲于奔命,没有尽头。
11
贤良知足辱,为尔戒贪名。
——宋·古成之《贪泉》
真正的贤良之士,懂得满足能避免自取其辱。为你写下这警示,就是要你千万戒除对虚名浮利的贪恋。贪名如同饮鸩止渴,看似解渴,实则害己。
12
多求灾祸根,知足安乐处。
——宋·释怀深《拟寒山寺 其七十三》
没完没了地贪求索取,那是灾祸扎下的根苗。而懂得满足,心中安稳,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享受快乐的地方。灾祸与安乐,往往就在这一念贪求与知足之间。

13
知足即是富,不假多财钱,谷深塞易满。心浅最难填。
——唐·王梵志《知足即是富》
知足本身就是最真实的富足,不需要靠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来证明。深谷容易被填满,而人心要是浅薄不知足,那才是最难填满的无底洞。真正的匮乏在内心,不在口袋。
14
一箪傥知足,八珍自忘贪。
——宋·王之道《饱食》
哪怕只有一箪简单的饭食,如果心里真的知足了,那么面对八珍海味般的山珍海味,也会自然地忘记去贪婪。安贫乐道,粗茶淡饭,从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满足,千金难买。
15
人生不知足,贪财是贪祸。
——宋·释怀深《拟寒山寺(其八十一)》
人活一辈子,如果学不会知足,那么你贪图的那些钱财,本质上就是在贪图随之而来的灾祸。钱财本是身外物,贪得无厌时,它就成了捆住你、甚至压垮你的绳索。

16
知足有真乐,不然多悔尤。
——宋·李廌《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
真正懂得满足的人,心里头藏着实实在在的快乐。若是做不到这点,那烦恼、后悔、怨天尤人,便会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你,甩也甩不脱。知足是快乐的泉眼,不知足是悔恨的源头。
17
知足常须达本源,去却昔时恶知识。
——唐·庞蕴《杂句 其五》
要想真正长久地保持知足的心境,非得追根溯源,看清生命的根本不可。同时,还要坚决抛开过去那些教你贪求、教你不知足的坏念头、坏朋友。清净了源头,扫除了污染,知足才扎得下根。
18
知足应常足,安能更问津。
——宋·李覯《送分司吴太博还乡》
内心一旦真正懂得了满足,便时时刻刻都能感到充实富足,哪里还需要四处张望,到处打听哪里还有更好的出路、更多的利益呢?心满意足的人,脚步自然就停下了,不再为外物奔波。

19
爱君年少便知足,今君虽老更无欲。
——宋·吕本中《赠欧阳处士》
如今你虽然年岁已高,这份心境却越发纯粹,连欲望的影子都淡得几乎看不见了。年少知足是慧根,老而无欲是境界,贯穿一生的通透,多么难得。
20
甚哉世人不知足,苦积铢缕多买田。
——宋·陈著《醉书》
唉,世人的不知足真是到了极点!辛辛苦苦,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攒,就为了多买几亩田地。仿佛田地就是无底洞,填进去多少心血都觉得不够,永远在追逐的疲累里打转。
21
知足自有馀,多谋始恨寡。
——宋·沈辽《杂诗(其六)》
知足的人啥都不缺,贪心的人啥都不满足。懂得知足的人,总觉得拥有的已经足够,甚至还有富余。那些整天算计、贪求更多的人,反而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心里充满了怨恨和不足。心宽了,世界就大了;心窄了,金山银山也嫌小。

22
知足是灵龟,无厌乃朵颐。
——宋·黄庭坚《颐轩诗六首 其二》
知足的心,就像那有灵性的神龟,懂得收敛,懂得自守,活得安稳长久。而贪得无厌呢?就像那只知道大张着嘴巴想吃东西的“朵颐”之相,永远填不满,反而招致祸患。
23
知足自不辱,古人乃患辱。
——宋·濮肃《知足》
明白知足的道理,自然就能避开那些让自己蒙羞受辱的事情。古人之所以担忧受辱,往往正是因为贪求过度,失了分寸,才招来祸患。知足是尊严的屏障,守住它,就守住了体面。
24
知足少欲,伏我受根。
——宋·黄庭坚《头陀赞》
懂得知足,减少欲望,这道理是用来降伏我们内心那蠢蠢欲动、贪求无度的根本习气的。只有把欲望的根子按住,不让它疯长,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25
知足已如仓庾民,忘怀真是葛天民。
——宋·李处权《次韵明孺见遗之什》
懂得满足,心境便如同那粮仓充盈、生活安稳的百姓一样踏实。而彻底放下得失、忘怀世事,那就真像上古葛天氏时代的逍遥之民了。知足带来安稳,忘怀通向自在。
26
心田自乐缘知足,世路无求亦少思。
——宋·王洋《杨仲承秘书蹉跎三年今得荣州文学冬日贻书以》
之所以能自得其乐,全是因为有了知足这粒种子。在这世上行走,对外物没什么贪求,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无谓的思虑和烦恼。
27
所以暮年,知足知止。以进为忧,以退为喜。
——宋·吴芾《和陶命子韵示津调官》
到了这晚年,我越发懂得满足,懂得适可而止。把再向前钻营、进取看作令人忧虑的事,而把退一步、安于现状当作值得欢喜的归宿。暮年智慧,在于看清了“止”的安然远胜于“进”的劳碌。

28
屈指如今侪辈少,几人老后能知足。
——宋·姜特立《满江红·辛酉生朝》
扳着手指数数,如今还健在的同辈老友已经没几个了。而活到这把年纪,真正能懂得满足、安享晚年的,又有几个人呢?老友凋零令人叹,老而能足更罕见。
29
自谓出嚣尘,知足更知止。
——宋·吴芾《寄季元集》
我自认为已经从喧嚣的尘世中抽身出来,不仅懂得了满足,更深知凡事都要适可而止的道理。出离是形迹,知足知止人生如此便好。
爱君天然性寡欲,家贫禄薄常知足。
——唐·皎然《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时量移湖州长史)》
我敬重你天生性情淡泊,欲望很少。家境清贫,俸禄微薄,你却总能感到满足,安之若素。天性淡泊是本真,安贫乐道是功夫,能在清寒中守住满足,最是难得。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