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今天用的花椒大料,到底是从哪来的?古人又是如何发现这些奇妙的调味品的?
香料,在今天对我们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我们很少会去细想一包炖肉料或香水配方里的奥秘:肉桂、豆蔻、丁香、茴香、花椒、胡椒、孜然、芥末……更不用说龙涎香、麝香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了。

香料究竟是什么?它们如何被发现和传播?为何在全世界的各文明尚未建立直接联系时,就不约而同地对其趋之若鹜?
它曾与黄金并列,挑动着西方对东方的无限想象,甚至梦中的天堂也充满香料的气息;它让重农抑商的中国人不惜开辟海陆丝绸之路,用最好的丝绸、茶叶、瓷器去交换;它让阿拉伯人凭借贸易富可敌国,间接推动了欧洲人走向大海,开启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从南亚雨林到拉丁美洲的种植园,香料的历史,既是一部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浸透了鲜血的殖民掠夺史。可以说,香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香料是什么?
广义上的香料,按属性可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动物性香料如龙涎香、麝香等,属于动物的分泌物。但大部分香料还是植物性的,取自不同植物的叶子、果实、种子、根茎或树脂。这些植物因含有醇、酚等挥发性化合物,从而产生独特的芳香。
今天,我们就聚焦于中国饮食中的香料,重新认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五香”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说“五香”,比如五香瓜子、五香茶叶蛋。那“五香”究竟指哪五种香料?主流观点认为是:肉桂、丁香、茴香、八角和花椒。
1. 肉桂:树皮里的芬芳
肉桂,看起来就是普通的树皮,却是最早为中国人使用的香料之一。它主要分中国肉桂和锡兰(斯里兰卡)肉桂。中国肉桂味更辛辣,常用于炖肉提香;锡兰肉桂偏甘甜,西方多用于甜品、咖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何一路打到广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西盛产肉桂,并因此设立了“桂林郡”。汉武帝更是痴迷于用肉桂粉涂墙,建“桂宫”、“桂台”,幻想其香气能引来神仙。

2. 丁香:古代的“口香糖”
诗词中“丁香结”象征愁绪,但那多是观赏的紫丁香。香料中的丁香,古称“鸡舌香”,因其形状似鸡舌、气味芬芳,被官员在上朝奏事前含在口中,功效如同今天的口香糖。
假如史料中曹操送诸葛亮鸡舌香的记载为真,那可能并非讽刺,而是一种拉拢,暗示“天子在我这里,你该来我处觐见”。
3. 茴香:名字的困惑与统一
“茴香”这个名字常让人困惑。北方人熟悉的是一种绿色蔬菜,常用作饺子馅。而作为香料的“茴香”,通常指的是这种植物的种子,即小茴香。
那么大茴香又是何物?其实就是我们更熟悉的八角茴香,八个角聚集成星芒状,是“五香”里的核心成员之一。
4. 花椒:中餐的“麻”味之源
作为本土香料,花椒地位尊崇,不仅是“五香”之一,更是古代“三香”(花椒、茱萸、姜)之首,在辣椒传入前,是中国人“辣味”的重要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荤”字,最初并非指肉食,而是指葱、蒜、韭菜等气味刺激的蔬菜。和尚念经,若满口异味,实为不敬,因此被禁止食用,故有“戒荤”之说。
花椒的“麻”并非味觉,而是触觉,是神经对震动的独特感知。虽然后来被辣椒抢去风头,但在川渝地区,它与辣椒携手创造的“麻辣”风味,已然征服了全国。

5. 胡椒:曾比黄金还贵
常见的黑胡椒与白胡椒,其实是同种果实的不同加工形态。带皮晒干是黑胡椒,去皮后则为白胡椒。
在西方,胡椒是当之无愧的“香料之王”,为获取它,甚至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在唐代,胡椒仍是奢侈品,权臣元载被抄家时,竟搜出八百石胡椒,其财富可见一斑。直到明朝,随着海运贸易发展,胡椒才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其他重要的香料
辣椒:味蕾的“红色革命”辣椒原产美洲,明朝传入,最初仅为观赏。直到清初,因贵州等地贫苦人家买不起盐,才用它来下饭增味。这场由辣椒掀起的“红色革命”,真正风靡全国,其实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姜:“百菜之祖”姜在中国饮食中地位极高,被誉为“百菜之祖”。孔子曾说“不撤姜食,不多食”,可见其重要。除了常见的生姜,还有用于给咖喱着色的姜黄,以及药用和卤水常用的高良姜。
豆蔻:少女的比喻“豆蔻年华”常用来形容少女,源于杜牧诗句。香料中的豆蔻种类繁多,如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等,多是卤水中的常客。
孜然与香菜(芫荽)孜因新疆烧烤而广为人知,古代称“安息茴香”。香菜则是一种评价两极的香料/蔬菜,爱者极爱,恶者避之不及。
薄荷:不止于牙膏薄荷在中国菜中应用不多,但我们对其清凉味道非常熟悉。古人早已用它泡茶,宋代人甚至还发现了猫对薄荷叶的特殊反应。
结语
香料对于西方,是一部欲望与征服的史诗。而对于中国人,香料则更深入地融入了日常饮食与文化生活,从屈原笔下象征高洁的香草,到如今厨房里君臣佐使、造就万千风味的奥秘所在。它默默塑造着我们的味觉记忆,虽不总是主角,却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