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全俄产MC-21原型机完成转场飞行,全力推进认证测试与国产化进程

照片 © 联合飞机公司 (UAC) 新闻服务2025年11月14日,据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UAC)新闻处消息,俄国产

照片 © 联合飞机公司 (UAC) 新闻服务

2025年11月14日,据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UAC)新闻处消息,俄国产中程客机MC-21-310的原型机(注册号73057)已从伊尔库茨克直飞转场至茹科夫斯基,正式加入认证测试阶段。此次转场飞行全程约4300公里(折合2320海里),耗时6小时15分钟,飞行过程中客机维持在FL360(约1.1万米,即36100英尺)附近的巡航高度,巡航速度达800公里/小时(折合432节)。

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机组人员均来自雅克列夫实验设计局(PJSC Yakovlev),阵容堪称“王牌配置”:机长为俄罗斯功勋试飞员安德烈·沃罗帕耶夫,副驾驶是“俄罗斯英雄”称号获得者奥列格·穆托文,另有飞行测试工程师安东·库兹涅佐夫与格里戈里·库德里亚绍夫协同执行任务。

在启程前的伊尔库茨克,工厂测试团队已对该客机的各类系统及机载设备完成全面检测,并为其量身制定了远程转场飞行方案。转场至茹科夫斯基市拉缅斯科耶机场后,这架原型机将在雅克列夫飞行测试与研发中心开展后续准备工作,核心目标是完成进口替代计划框架下的各项认证测试。

机长沃罗帕耶夫在飞机降落后第一时间反馈了飞行情况:“全程飞行状态稳定,我们先以1.1万米高度按计划航线飞行,后根据空管要求爬升至1.15万米。客机整体表现堪称卓越,无任何故障发生,包括完全实现国产化的飞控系统在内,所有参数均处于正常范围。此次6小时的长途飞行不仅是常规转场,更成为我们全面评估机载系统的重要契机,充分验证了各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他进一步补充,在伊尔库茨克进行的前期测试共包含6个飞行科目,其中就包括该机的首飞任务。通过这些测试,技术团队已确认MC-21客机的系统可靠性完全满足民航航线运营标准。

副驾驶穆托文则分享了更多飞行细节:“整个航程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我们甚至在飞行途中正常享用了午餐。起飞后我们便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与民航航班的操作流程保持一致,全程依托自动驾驶完成航线飞行。4300公里的航程仅消耗了15吨燃油(折合33070磅),燃油经济性表现优异。”

飞机油耗计算与国际主流对比一、计算原始数据的油耗指标

原始数据:4300公里航程消耗15吨燃油(33070磅)

每1000公里耗油量计算:

15吨 ÷ 4300公里 × 1000公里 = 3.49吨/1000公里

这意味着该飞机每飞行1000公里消耗约3.49吨燃油。

二、国际主流同级别飞机油耗对比1. 窄体客机(如A320、B737系列)

机型

每1000公里油耗(吨)

数据来源

A320系列

3.5-4.0

航空燃油消耗数据库

B737-800

3.8-4.2

航空公司运营数据

A321neo

3.2-3.6

空客官方技术规格

平均

3.6-3.9

行业统计

2. 中程宽体客机(如A330、B787系列)

机型

每1000公里油耗(吨)

数据来源

A330-200

6.5-7.2

航空业报告

B787-8

5.8-6.3

波音技术手册

A350-900

5.5-6.0

空客能效报告

平均

5.9-6.6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

3. 远程宽体客机(如B747、A380)

机型

每1000公里油耗(吨)

数据来源

B747-8

11.0-12.5

波音官方数据

A380

12.0-13.5

空客技术文档

B777-300ER

8.5-9.5

航空公司运营数据

平均

10.5-12.0

航空业分析报告

穆托文特别强调,伊尔库茨克的前期测试重点验证了客机在公共空域的安全运营能力。“我们的航线与其他民航航班高度重叠,必须严格遵守空管规程。测试中,我们对导航系统、防撞系统、空调系统及客舱压力调节系统进行了全面校验——期间飞机爬升至FL380(约1.16万米)高度,各项系统均运转正常,全程无航线偏离或故障问题。”

俄罗斯航空领域权威媒体《俄罗斯航空》主编安德烈·韦利奇科对MC-21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该项目传承了苏联时期航空设计学派的深厚积淀:“雅克列夫设计局研发的这款客机,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深刻影响俄罗斯民用航空业的发展格局。当前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客机达到运营就绪状态,并完成所有国产化系统及部件的认证工作,这需要约一年的密集飞行测试。按照规划,该机有望在2027年上半年投入商业运营。”

值得关注的是,MC-21客机的国产化进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项目的进口替代工作始于PD-14发动机的研发,这款发动机成为客机的基准动力装置;随后,俄罗斯自主研发的聚合物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机翼制造,而此次完成转场的73057号机身,正是首架配备俄产复合材料机翼的MC-21客机。

2022年,受国外零部件供应中断影响,MC-21的国产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俄罗斯航空工业被迫加快转向自主研发体系。据了解,若包含早期的发动机研发与机翼复合材料攻关阶段,MC-21客机的大部分国产化工作已耗时8至9年,计划于2026年底全面收尾——这一时间跨度已与研发一款全新机型的周期相当,足见其国产化任务的艰巨性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