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数字时代心理理论家、心理咨询专家刘志鸥(学术笔名欧文丝巾衲)的“人生意义新论”又上热搜。此前,刘志鸥的“心理新八大”(后扩展为十二大)心理学理论,屡次上升热点。心理十二大理论之后,又有“数字器官论”、“人生意义新论”被推上热搜。可见,刘志鸥立足于数字时代,基于数字原住民心理健康状况的总共十四大创新理论,以其科学性、时代性、必要性、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受到了专业人士和公众的持续关注。
由于“人生意义新论”成为热门话题,有网友向刘志鸥提问:“一些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公众人物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方式大谈‘人生根本没有意’,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造成怎样的社会后果?”
对此,刘志鸥做了全面回应,综合整理如下:
我理解你们对当前一些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和公众人物宣扬“人生根本没有意义”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困惑。当这样的言论从那些通常被视为“成功典范”的人口中说出时,确实会让人思考其背后的动机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他们可能的目的、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后果几个方面,并结合其他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他们为何谈论“人生无意义”
这些公众人物发表此类言论的动机可能是复杂多样的:
1.表达个人感悟与哲学思考:部分人可能确实在分享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反思。一些人在经历世俗意义的成功(如财富、名誉的积累)后,可能发现这些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进而转向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甚至产生虚无感。
2.尝试为大众提供“解压”出口:他们可能观察到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压力(例如关于就业、成就的压力),试图通过“人生无意义”的论调来缓解大众的心理负担,传递一种“不必过于执着”的态度。
3.维护特定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这类言论可能在不经意间削弱人们对结构性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当人们的视线被引向对生命本质的虚无思考时,可能不再专注于改善现实社会的不公,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现状。
4.塑造特立独行的“人设”以获取关注: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发表颠覆传统、看似深刻的言论,有助于快速吸引眼球,树立“思想者”形象,这可能带来流量的积累和影响力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动机并非截然分开,可能相互交织。
二、社会影响与后果
这类言论的传播,会产生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1.加剧部分群体的意义危机:
对于价值观尚未牢固、正处于探索人生意义的年轻人,或那些在生活中感到挫败、迷茫的人而言,“人生无意义”论调可能加剧其存在的空虚感、无价值感,导致或加深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感觉生命缺乏意义和目标。若这种意义危机普遍化,可能降低社会整体的心理福祉和幸福感。
2.可能导致价值观的混乱与消极应对方式:
当“人生无意义”被简单化、绝对化地解读并广泛传播,可能使部分人陷入价值观的混乱和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努力和道德约束都失去依据。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放弃长远规划、追求即时满足,或以“躺平”等消极方式应对生活,缺乏应对逆境的心理韧性。
3.潜在削弱社会凝聚力与发展的动力:
一个社会若普遍弥漫着人生无意义的虚无感,可能侵蚀集体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如果个体难以从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意义感和荣誉感(例如,工人职业荣誉感降低),也可能影响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远发展的活力。
4.对人生意义的质疑也可能蕴含积极因素:
我们也应看到,对人生意义的质疑和反思,有时是个体成长、价值观重构的契机。它可能促使人们摆脱盲目遵循外部设定的人生轨迹,更深刻地思考“我为何而活”,从而建立更基于内在需求和真诚信念的价值观与生活目标。
三、如何看待与应对
面对“人生无意义”的论调,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式应对:
1.培养批判性思维,理性辨别言论:
重要的是认识到,许多宣扬“人生无意义”的公众人物,其自身的成功往往建立在积极参与和努力的基础上。我们需理性辨别其言论的背景、语境和可能的局限性,避免简单全盘接受。
2.主动探索和建构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并非纯粹等待被发现的既定答案,更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发现、创造、体现并传递。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认为,生命的意义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被发现。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有价值的目标、投入热爱的事业、建立深度关系、服务他人和社会等途径,感受生活的充实与意义。中国哲学也总体上肯定现实人生,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和现世生活的意义。
3.重视平凡生活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和肯定平凡生活、寻常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并非仅存在于少数高光时刻或宏大成就中,认真过好每一天,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呵护家人朋友,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这些本身都是珍贵意义的体现。
4.若感困扰,积极寻求支持:
如果“人生无意义”的感觉长期持续,并伴随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已影响到正常生活,这可能是心理健康亮起红灯的信号。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援助。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正是在我们具体的经历、感受、思考和与他人的联结中,一步步被探寻、建构和体现出来的。希望这些信息能为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附:刘志鸥“心理十四大”系列创新理论(以公开发表时间为序):治愈场理论、心理赋能歌曲、心理干预第三范式、玛姆斯、心理元宇宙、数字疗愈、未来心理学、心灵互联网、意识四层次元模型、共振赋能心理学流派、文化神经干预、BCI梦境解析、数字器官论、人生意义新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