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合阳峪渠村:黄河岸边的四千年守望
2025-10-24 10:02:18
大秦直道wn
摄影
民居大学之基石狮知青院航拍峪渠村10月16日,秋意已浓。合阳县黑池镇的天空澄澈如洗,黄河臂弯里,峪渠村静卧于一片安详之中
民居 大学之基 石狮 知青院 航拍峪渠村 10月16日,秋意已浓。合阳县黑池镇的天空澄澈如洗,黄河臂弯里,峪渠村静卧于一片安详之中。当记者踏进这座拥有四千多年岁月的古村落时,村党支部书记王四文正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候。他的目光笃定而温暖,身后是层层叠叠的屋舍院落,远处隐约可见古寨墙的轮廓。他仿佛早已准备好,要将这片土地深埋的根、新发的芽,连同黄河水也冲不走的记忆,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娓娓道来。 秋风吹过,老槐树的枝叶轻轻摇曳,仿佛在唤醒沉睡的记忆,又像是在为即将开启的千年故事拉开序幕。 村名演变诉说千年史诗 峪渠村村名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史诗。 在王四文的引荐下,记者见到了年过耄耋的老书记王文胜。他告诉记者,据村中耆老口耳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治水途经此地,一头神驴因劳累过度,化为石像永驻于此,村庄因而得名“石驴村”(也有说“驴头村”),黄河文明与英雄传说的基因,从一开始便烙印于此。至明崇祯年间,村民毛应龙驯服“石驴”耕田的传说,为村庄增添了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村名遂改为“驴渠村”,体现了先民对土地的依赖与驯服自然的渴望。历史的车轮行进至清乾隆年间,村中走出的仕宦官员,审视家乡地形,见五条沟渠蜿蜒如龙,冲刷出一道宽阔的峪道。于是,弃“驴”取“峪”,既精准描绘了地理特征,亦寄寓了更为文雅深远的意涵,“峪渠村”之名由此奠定,沿用至今,标志着从神话想象到人文地理认知的升华。 这跨越数百年的三次易名,不仅是称谓的变更,更是村落文化层累的直观体现,从神话传说到农耕实践,再到人文审视,每一步都折射出峪渠先民与自然相处、与世界对话方式的演进。 老建筑中聆听时光叙事 步入峪渠村,时光仿佛在建筑上凝固。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戏楼,是村落的灵魂所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虽历经风雨,色彩斑驳,但依然稳固。戏台中央,仿佛仍能听见秦腔粗犷的呐喊,看到社火表演时村民眼中的光彩。 “我小时候还在这儿看《铡美案》。现在好像还能听见秦腔在梁上绕着呢。”王文胜抚摸着戏台的柱子回味道。 与古戏楼遥相呼应的,是沧桑的古寨子。黄土夯筑的寨墙,残留着过往防御与聚居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动荡与乡民的自保智慧。站在寨墙高处东望,黄河如带,风光尽收眼底。 在峪渠村,“大学之基”堪称文脉传承的象征。这座建于1943年的国民小学,取自清代罗泽南《小学韵语》“小学之功,大学之基”,其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教育史。融合中西的建筑风格,两檐流水的教室和宿办房,体现了从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的建筑特点。 王四文推开斑驳的木门,向记者介绍道:“这里现在是镇级文化站,分为书画展示区、创作培训区和休息区。游客来了不仅能欣赏黑池本土书画作品,还能东观古寨、远眺黄河,更可临兴创作,抒发胸臆。我们定期在这里举办书画笔会,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村中的关中四合院,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陕甘乡试解元王琳旧宅基础上,于2022年采用传统古法修建而成。由门房、上房、东西厦房组成的完整院落,处处体现着关中民居的营造智慧。“小稚鹿鸣”“花开富贵”等传统纹样的精美砖雕栩栩如生,讲述着耕读传家的文化理念。王文胜老人细细端详着砖雕说:“这些花纹,我小时候触摸过无数遍。现在的孩子还能看到,真好。” 院内门房展示着“黑池四时八节”的地域特色民俗,上房作为乡村说事堂和党员活动室,延续着议事论事的传统,东西厦房则陈列着民间建筑工具和精美构件。还有后院原屋主人房间的还原场景,从灶房到卧室,从精美窗花到日常用具,无不真实再现了往昔的生活场景。 “知青院”,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院落,原有窑洞13间,对应着曾在此生活学习的13名知青。2023年按照原建筑风格翻建后,东侧窑洞按原比例复建,展示着当年知青生活学习的场景——煤油灯、旧书包,每一个老物件都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四文看着知青院的一处说:“我还和一批知青朝夕相处过。在这里,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参与农村建设。他们吃苦耐劳和勇于奋进的精神,值得每一代峪渠人去学习。” 在峪渠村,这些“遗迹”如同一部无字的史书,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与时代印记。它们是这里风土民情与集体记忆最动人的载体,见证着一个古村在教育传承、民居建筑和知青岁月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乡村振兴绘就时代新篇 历史的辉煌,需在当代焕发新生。近年来,峪渠村敏锐地抓住发展机遇,在保护与传承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峪渠路径”。 文旅融合,是峪渠村亮出的新名片。围绕“乡愁峪渠美好家园”主题,村庄大力推进3A级景区建设。村内村外,新植的4000余棵各类景观树木已然成荫,优化了生态,也装点了家园。对古建筑的改造提升,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注入了旅游接待、文化体验等新功能。“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了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寻古探幽,体验黄河岸边的静谧乡愁,也为村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作为传统的农业村,峪渠村拥有耕地4500亩(300公顷),除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还结合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黄花菜产业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地标名片。每年采摘旺季,连片的黄花菜田金浪翻滚,不仅形成了壮观的田园风光,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目前,该产业种植规模达2000亩(133.33公顷),成功带动周边6000余人参与其中,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王四文补充道:“我们正筹划打造黄花菜深加工产业链,让这片‘金色’土地产出更多‘金色’希望。” 从大禹治水的神迹到石驴耕田的传说,从五峪蜿蜒的智慧到“大学之基”的薪火,峪渠村将四千年的文明密码深植于每一方黄土。今日之峪渠,既守护着“知青院”里那段激情燃烧的记忆,又在“大学之基”的书香中续写新篇;既在古寨墙上聆听黄河的千年回响,又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章。它如同黄河岸边一棵生生不息的参天古木,根系深扎文明的土壤,枝叶舒展时代的天空,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以沧桑见证永恒,以新生诠释传承,正将四千年的守望,化作奔向未来的壮阔诗篇。
热门分类
推荐
热榜
军事
NBA
体育
社会
明星八卦
娱乐
财经
科技
汽车
历史
国际
游戏
动漫
公益
搞笑
商业
互联网
数码
国际足球
房产
家居
时尚
科学探索
职场
育儿
股票
教育
影视
情感
热点
中国军情
武器
中国南海
中国足球
亚洲杯
科比
综合体育
CBA
投资
楼市
大咖秀
外汇
创业
风口
SUV
豪车
概念车
优惠
新能源
美国
欧洲
朝日韩
俄罗斯
孕期
街拍
恋爱攻略
婚姻
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