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合阳峪渠村:黄河岸边的四千年守望

民居大学之基石狮知青院航拍峪渠村10月16日,秋意已浓。合阳县黑池镇的天空澄澈如洗,黄河臂弯里,峪渠村静卧于一片安详之中

    民居    大学之基    石狮    知青院    航拍峪渠村  10月16日,秋意已浓。合阳县黑池镇的天空澄澈如洗,黄河臂弯里,峪渠村静卧于一片安详之中。当记者踏进这座拥有四千多年岁月的古村落时,村党支部书记王四文正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等候。他的目光笃定而温暖,身后是层层叠叠的屋舍院落,远处隐约可见古寨墙的轮廓。他仿佛早已准备好,要将这片土地深埋的根、新发的芽,连同黄河水也冲不走的记忆,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娓娓道来。  秋风吹过,老槐树的枝叶轻轻摇曳,仿佛在唤醒沉睡的记忆,又像是在为即将开启的千年故事拉开序幕。 村名演变诉说千年史诗  峪渠村村名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史诗。  在王四文的引荐下,记者见到了年过耄耋的老书记王文胜。他告诉记者,据村中耆老口耳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治水途经此地,一头神驴因劳累过度,化为石像永驻于此,村庄因而得名“石驴村”(也有说“驴头村”),黄河文明与英雄传说的基因,从一开始便烙印于此。至明崇祯年间,村民毛应龙驯服“石驴”耕田的传说,为村庄增添了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村名遂改为“驴渠村”,体现了先民对土地的依赖与驯服自然的渴望。历史的车轮行进至清乾隆年间,村中走出的仕宦官员,审视家乡地形,见五条沟渠蜿蜒如龙,冲刷出一道宽阔的峪道。于是,弃“驴”取“峪”,既精准描绘了地理特征,亦寄寓了更为文雅深远的意涵,“峪渠村”之名由此奠定,沿用至今,标志着从神话想象到人文地理认知的升华。  这跨越数百年的三次易名,不仅是称谓的变更,更是村落文化层累的直观体现,从神话传说到农耕实践,再到人文审视,每一步都折射出峪渠先民与自然相处、与世界对话方式的演进。  老建筑中聆听时光叙事  步入峪渠村,时光仿佛在建筑上凝固。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戏楼,是村落的灵魂所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虽历经风雨,色彩斑驳,但依然稳固。戏台中央,仿佛仍能听见秦腔粗犷的呐喊,看到社火表演时村民眼中的光彩。  “我小时候还在这儿看《铡美案》。现在好像还能听见秦腔在梁上绕着呢。”王文胜抚摸着戏台的柱子回味道。  与古戏楼遥相呼应的,是沧桑的古寨子。黄土夯筑的寨墙,残留着过往防御与聚居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动荡与乡民的自保智慧。站在寨墙高处东望,黄河如带,风光尽收眼底。  在峪渠村,“大学之基”堪称文脉传承的象征。这座建于1943年的国民小学,取自清代罗泽南《小学韵语》“小学之功,大学之基”,其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教育史。融合中西的建筑风格,两檐流水的教室和宿办房,体现了从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的建筑特点。  王四文推开斑驳的木门,向记者介绍道:“这里现在是镇级文化站,分为书画展示区、创作培训区和休息区。游客来了不仅能欣赏黑池本土书画作品,还能东观古寨、远眺黄河,更可临兴创作,抒发胸臆。我们定期在这里举办书画笔会,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村中的关中四合院,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陕甘乡试解元王琳旧宅基础上,于2022年采用传统古法修建而成。由门房、上房、东西厦房组成的完整院落,处处体现着关中民居的营造智慧。“小稚鹿鸣”“花开富贵”等传统纹样的精美砖雕栩栩如生,讲述着耕读传家的文化理念。王文胜老人细细端详着砖雕说:“这些花纹,我小时候触摸过无数遍。现在的孩子还能看到,真好。”  院内门房展示着“黑池四时八节”的地域特色民俗,上房作为乡村说事堂和党员活动室,延续着议事论事的传统,东西厦房则陈列着民间建筑工具和精美构件。还有后院原屋主人房间的还原场景,从灶房到卧室,从精美窗花到日常用具,无不真实再现了往昔的生活场景。  “知青院”,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院落,原有窑洞13间,对应着曾在此生活学习的13名知青。2023年按照原建筑风格翻建后,东侧窑洞按原比例复建,展示着当年知青生活学习的场景——煤油灯、旧书包,每一个老物件都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四文看着知青院的一处说:“我还和一批知青朝夕相处过。在这里,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参与农村建设。他们吃苦耐劳和勇于奋进的精神,值得每一代峪渠人去学习。”  在峪渠村,这些“遗迹”如同一部无字的史书,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与时代印记。它们是这里风土民情与集体记忆最动人的载体,见证着一个古村在教育传承、民居建筑和知青岁月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乡村振兴绘就时代新篇  历史的辉煌,需在当代焕发新生。近年来,峪渠村敏锐地抓住发展机遇,在保护与传承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峪渠路径”。  文旅融合,是峪渠村亮出的新名片。围绕“乡愁峪渠美好家园”主题,村庄大力推进3A级景区建设。村内村外,新植的4000余棵各类景观树木已然成荫,优化了生态,也装点了家园。对古建筑的改造提升,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注入了旅游接待、文化体验等新功能。“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了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寻古探幽,体验黄河岸边的静谧乡愁,也为村民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作为传统的农业村,峪渠村拥有耕地4500亩(300公顷),除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还结合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黄花菜产业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地标名片。每年采摘旺季,连片的黄花菜田金浪翻滚,不仅形成了壮观的田园风光,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目前,该产业种植规模达2000亩(133.33公顷),成功带动周边6000余人参与其中,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王四文补充道:“我们正筹划打造黄花菜深加工产业链,让这片‘金色’土地产出更多‘金色’希望。”  从大禹治水的神迹到石驴耕田的传说,从五峪蜿蜒的智慧到“大学之基”的薪火,峪渠村将四千年的文明密码深植于每一方黄土。今日之峪渠,既守护着“知青院”里那段激情燃烧的记忆,又在“大学之基”的书香中续写新篇;既在古寨墙上聆听黄河的千年回响,又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章。它如同黄河岸边一棵生生不息的参天古木,根系深扎文明的土壤,枝叶舒展时代的天空,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以沧桑见证永恒,以新生诠释传承,正将四千年的守望,化作奔向未来的壮阔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