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称唐嫣很装”的争议源于编剧古二(程骏年)曝光的《繁花》幕后录音,而这一说法与唐嫣回忆的“沪语初遇”及导演公开场合的肯定形成鲜明反差,本质是语境误读与幕后沟通细节的碰撞。
争议核心:录音里的“很装”与沟通安排

古二最新曝光的录音显示,王家卫在与编剧团队沟通给唐嫣讲戏的细节时提到“唐嫣是个很装的人”,并据此做出具体安排:让古二提前到场暖场,让外贸老师先等学生,避免让唐嫣先到。秦雯当时还调侃“导演的行为都在算计中”,王家卫则回应“因为我了解她”。
这一表述经传播后迅速引发热议,部分网友将“装”解读为对唐嫣人品或演技的负面评价,认为与王家卫此前的公开态度相悖。
公开语境:从“沪语相认”到多次肯定
与录音内容不同的是,唐嫣与王家卫的互动在公开叙事中始终充满默契。唐嫣曾多次回忆,初次见面时王家卫主动用上海话打招呼,一句“我也是上海人”瞬间拉近距离,让原本紧张的她彻底放松,甚至变成“话痨”。两人用沪语交流角色、分享创作见解,唐嫣直言感受到导演的平易近人。
在《繁花》宣传期及后期采访中,王家卫更是多次肯定唐嫣的表现,认为她精准诠释了“汪小姐”的市井傲骨与娇憨,其表演成为角色鲜活的关键。这种公开层面的认可,与录音中的表述形成强烈反差。

关键解读:语境差异与沪语文化的双重影响
争议的核心症结在于“装”的语境与语义分歧:
1. 沟通场景的针对性:王家卫的表述发生在幕后工作部署中,结合“让古二提前暖场”的安排来看,更可能是对唐嫣性格或工作状态的观察(如注重仪式感、需要适应过程),而非否定性评价。秦雯口中的“算计”也仅是对导演细致安排的调侃,并非指责其恶意评判。
2. 沪语语义的多重性:在上海话语境中,“装”并非单纯的贬义,可理解为“撑场面”“注重状态”等中性含义。有观点认为,这实则是王家卫对唐嫣“入戏状态”的隐晦肯定——正是这种对角色的“精准拿捏”,让“汪小姐”形象立住脚跟。

争议背景:《繁花》编剧署名纠纷的延伸
此次录音曝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古二与《繁花》剧组关于编剧署名权纠纷的延续。此前古二已多次通过会议纪要、音频等材料主张自身创作贡献,此次曝光的对话也夹杂着秦雯吐槽陈道明、王家卫讨论剧本推进等内容。因此,部分网友认为,相关言论的流出带有纠纷背景下的情绪属性,需警惕断章取义的解读。
截至目前,唐嫣本人未对此事回应,王家卫及剧组也未进一步说明。这场争议最终指向的,或许是娱乐圈幕后沟通与公众解读的错位——当专业语境中的表述脱离原场景传播,便容易陷入“语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