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11.9%,相当于每9个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而最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病,直到某天视力模糊、手脚发麻,才匆忙就医。
却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其实,在所有这些明显的并发症出现之前,身体早就给过我们提示,比如“出汗异常”,就是糖尿病早期最容易被忽略的信号之一。
一、人有没有糖尿病,看排汗就知道?我们要知道一点是,排汗异常其实并不是糖尿病的 “专属标签”,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等也会导致出汗反常,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排汗异常是神经功能受损的早期信号灯,背后有明确的病理逻辑。
为什么出汗会和糖尿病扯上关系?这要从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说起。长期高血糖不仅会损伤身体末梢神经,还会影响自主神经,也就是支配不由自主身体功能的那部分神经系统,其中就包括调节汗腺的神经。
Medical News Today 的报道也指出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控制汗腺的神经“乱当机”,有的人汗腺处于“开关一直开”的状态,反而让人越怕冷越出汗;而有的人却汗腺反应迟钝,反而出现出汗不足的情况,结果就是出汗模式怪异、不合常规。

这一点并不只是个别现象,美国国家消化与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也提出,高血糖和高脂血症会破坏供应神经的微小血管,这引发了自主神经损伤,此类神经本肩负着调控众多自动化任务的重任,像心跳、血压的稳定维持,胃肠的有序蠕动,乃至汗腺的正常分泌等。
梅奥诊所(Mayo Clinic)早就说过,糖尿病是神经功能受损的头号嫌疑人之一,尤其当血糖老是控制不好时更是如此。神经一旦开始出问题,汗腺就像接错了线的机器——有时候莫名狂冒汗,不管是天热还是在原地发呆;有时候反而干巴巴的,连体温调节都成了难事。

Verywell Health 的统计也挺吓人,说有多达 84% 的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时会出现出汗异常。这不光是肾上腺素激增的应激反应,还透露着自主神经功能不太稳定,夜里盗汗、吃饭出汗(也就是 gustatory sweating)这些症状都可能冒出来。
说到底,糖尿病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先是血管出问题,微血管狭窄、堵塞,神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慢慢就开始熄火。紧接着,高血糖产生的糖化终产物和氧化应激像雪上加霜,不断破坏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好比把神经一层层削弱、磨薄。

久而久之,原本灵敏的汗腺控制系统就像一个被不断敲击的报警器,每一次汗水的异常,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血糖管理和神经保护,刻不容缓。
不过咱们得客观说一句,要是只凭着出汗这点异常,就直接断定是糖尿病,这种判断方式可不太严谨,很容易出现偏差。
真要说起来,糖尿病人身上的汗有不少反常表现,对此大家也要有所了解。
二、糖尿病患者排汗反常的几大表现,你知道几个?不过 “看排汗知糖尿病” 这说法,可不能光听个大概!得先搞清楚具体该怎么看才行 ,要是只笼统说 “排汗异常”,咱们根本摸不着方向,抓不住重点。所以接下来咱就好好说道说道:有糖尿病的朋友,排汗到底会出哪些不一样的表现呢?
1、半身出汗
在糖尿病的早期,大家可以注意到一种奇怪的汗液分布:上半身,尤其是前臂,总是比平常容易出汗,而下肢却几乎没有变化。不少研究都指出,这种情况说直白点,就是咱们身体里管 “应急反应” 的交感神经工作乱了套,连神经修复、再生的过程也出了问题,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有一项纵向研究,37 名患者(10 男 27 女)在确诊 1 型糖尿病后 2 到 22 个月之间入组,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每年进行一次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同时,研究还招募了 41 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
首次测量显示,糖尿病患者前臂在乙酰胆碱刺激下出汗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 1.67 µL/cm²,而对照组只有 1.04 µL/cm²,差异显著(P < 0.05)。更有意思的是,前臂出汗与腰部以下出汗量的比值,在糖尿病患者中也明显升高(0.553 对 0.385,P < 0.05)。

研究还发现,前臂出汗量与肾素-肾素原比率以及香草扁桃酸 (VMA) 排泄量呈负相关,这两者都是评估交感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那些血糖控制不佳的人来说,一个很直观的表现就是汗腺分布的异常会更突出,比如该出汗的地方不出、不该出汗的地方却多汗的情况会更严重。
所以,研究者认为,这种汗腺反应的重新分布,是交感神经损伤的早期信号,也证明了交感神经系统在 1 型糖尿病中,受慢性高血糖影响特别敏感。这提醒我们:糖尿病早期的排汗异常,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小毛病,而可能是全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前哨警报。

2、怕热多汗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种特殊的体验?只是安安静静地享用一碗面,没有剧烈活动,额头和脖子却像刚完成运动一样,汗珠很快就冒了出来。此时,你会不会本能地认为是天气炎热,或是食物温度过高导致的呢?
但实际上,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就需要关注这种情况了,它可能是 “味觉性出汗”,是身体发出的一个值得留意的小信号。这种出汗有其特殊性:无需运动刺激,也无需高温环境,只要开始进食,有时甚至仅仅闻到食物的香气,面部、头皮乃至颈部就会突然被汗水浸湿。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一项研究显示,大约10%的1型糖友和13%的2型糖友会遇到,而在普通人群里,这个比例只有5%左右,换而言之,在味觉性出汗的发生概率上,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数值接近普通人群体的两倍,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科学界认为,这和糖尿病带来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长期高血糖悄悄损伤我们微小的神经纤维,尤其是那些控制汗腺的“开关线路”,于是,本该只在运动时启动的汗腺,偏偏在吃东西时被“误触发”。

3、足汗少或停止
从临床情况来看,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常出现明显干燥现象,部分患者甚至会完全无汗,尤其在夏季,即便穿着凉鞋保持足部通风,其脚底仍会呈现类似沙漠般的干燥状态。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远端无汗”,主要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有关,尤其是小纤维神经的损伤。

一项热调节性汗液测试(TST)的研究,数据让人吃惊:51 位疑似神经功能受损的糖尿病患者里,居然有 94% 出现排汗异常!其中 65% 是远端无汗,也就是手脚出汗明显减少,25% 是短暂无汗,局部神经受累的仅占 25%。
更让人揪心的是,78% 的患者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的异常,而有 16% 的人甚至全身无汗,光想想就让人心里一紧,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神经损伤已经相当严重。研究还指出,体表无汗面积和神经损伤程度的相关系数竟然高达 0.77(P < 0.01),这不禁让我自问:汗腺的“工作状况”,竟然能这么直观地反映神经健康?

从机制上看,远端无汗主要是因为小纤维神经受损。小纤维神经负责传递疼痛、温度,以及控制汗腺的自主神经信号。长期高血糖慢慢伤害这些神经,汗腺就像罢工,脚底出汗少了,甚至干脆不出汗。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脚部出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停止,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可不是小事,而是神经早期受损的警告信号,提醒我们要尽早去评估、干预,否则一旦神经损伤加重,可就后悔莫及了。

从半身出汗不均、味觉性多汗,到手脚冰凉甚至远端无汗,这些细微却异常的汗液变化,都是在提醒我们,自主神经可能已经开始悄悄受高血糖影响。
如果在这些信号出现时就多关注血糖、做一次健康评估,也许就能在真正的并发症来临前采取干预,保护神经功能,延缓病情发展。
糖友们不妨对这些“微不足道”的汗液表现多留个心,把它当作早期的警示灯。下一次,当汗水悄悄渗出,不妨停下,问问自己:我的身体,到底在向我传递什么信息?
参考资料
1、人民网.糖友须知:动不动就出汗可别大意.2018-05-23
2、生命时报.给糖尿病患者提个醒:5种出汗可能是并发症预警.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