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郑重感谢山灵提供本次 M30 Pro 的试听机会!作为一名HiFi发烧友,关注这款模块化流媒体播放器已经一年多了,从它曝光时 “全模块可更换”的创新设计,到官宣双AK4497EQ旗舰DAC、3800mW推力的硬核配置,每一个细节都让我魂牵梦绕。如今亲手接过设备,开机那一瞬间的细腻底噪,竟让期待已久的心情有了实实在在的落点。

本次试听核心围绕 “耳机适配性”与“曲风匹配度”展开,特意搭配了森海塞尔HD600、森海塞尔HD660S、拜亚动力T1一代、MEZE POET 四副风格迥异的耳机,结合不同曲风的具体曲目,逐一体验M30 Pro两种调音模式的独特魅力,力求还原它在真实聆听场景中的表现。

HD600 作为森海“古典标杆”级大耳,对前端的“控制力”和“声场塑造力”要求极高——推力不足会让弦乐群显得局促,解析不够则会让交响乐的层次糊成一团。而M30 Pro的3800mW输出功率+双AK4497EQ DAC,搭配“晶体管模式”,恰好精准戳中了HD600的“痛点”。

试听曲目选了谢林版《巴赫 G 大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阿勒曼德》,这首曲子对小提琴的“泛音细节”和“空间定位”考验极大。按下播放键的瞬间,小提琴的音色从声场中央自然铺开,横向声场开阔却不松散,仿佛置身小型演奏厅;弓与弦的摩擦声细腻得能分辨出力度变化,高频泛音延伸自然,没有一丝尖锐感——这正是M30 Pro CPAF运放滤波技术的功劳,让HD600的高频“亮而不刺”。
当曲子进入快板段落,小提琴的旋律线条依旧清晰,即便音符密集,也没有出现 “糊在一起”的情况;低频虽不突出,却有着沉稳的铺垫,让整个声场更显立体。若切换到“直通模式”,低频量感会明显增加,试听过《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开篇定音鼓,冲击力更强,但中高频的“直白感”会让小提琴的细腻度稍减。综合来看,HD600搭配M30 Pro的“晶体管模式”,才是古典乐的“黄金组合”。
二、森海塞尔 HD660S:流行人声的“温润搭档”,电子管模式藏不住的细腻如果说 HD600 是“古典专宠”,那HD660S就是“杂食能手”——它的中频人声细腻,高频不刺耳,低频有弹性,尤其适合流行乐。而M30 Pro的“电子管模式”(搭载KORG 6P1电子管),恰好能给这份“杂食性”添上一层温暖的滤镜。

试听曲目选了陈奕迅的《富士山下》(无损版),这首歌的人声细节丰富,吉他伴奏与弦乐铺垫的层次感也很重要。电子管模式下,陈奕迅的嗓音瞬间变得 “贴耳又温润”,换气时的细微气息、尾音的转音处理都清晰可辨,却没有一丝生硬的颗粒感;背景里的吉他分解和弦轻轻铺在下方,不会抢过人声的主角位置,弦乐的铺垫则像一层柔软的纱,包裹着整个声场。
中途切换到晶体管模式对比,人声会更 “通透”,但少了电子管那份“暖润感”;直通模式则稍显直白,少了流行乐该有的“氛围感”。再试孙燕姿《逆光》,电子管模式下,孙燕姿嗓音里的“倔强感”被保留,却弱化了高频的尖锐,副歌部分的“我要逆光飞翔”更显从容,低频的鼓点弹性十足,不会轰头。不得不说,M30 Pro的电子管模式,把HD660S的“人声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三、拜亚动力 T1 一代:高解析的“试金石”,硬素质撑得起“旗舰味”拜亚 T1 一代素有“解析怪兽”之称,对前端的“细节还原能力”和“动态控制”要求苛刻——很多播放器推它时,要么解析不够“糊”,要么高频过亮“刺耳”。而M30 Pro的双AK4497EQ DAC +分立式耳放架构,却能稳稳hold住这只“难推的大耳”。

试听曲目选了蔡琴《渡口》(无损版)和《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穆拉文斯基版)。先听《渡口》,开篇的三次鼓点下潜深而不散,每一次敲击的 “回弹感”都清晰可辨,不会像有些前端那样“散成一团”;蔡琴的人声结像精准,位于声场中央,喉音的细节、咬字的力度都还原得极为真实,仿佛就在耳边演唱。
再听《悲怆交响曲》,晶体管模式下的表现堪称 “惊艳”:整个交响乐团的层次分明,弦乐群的细腻、铜管的穿透力、定音鼓的动态,被一一拆解却又自然融合。尤其是第二乐章的弦乐齐奏,每一把小提琴的音色都能分辨,高频泛音充沛却不刺耳;第四乐章的低频动态爆发时,M30 Pro的控制力依旧在线,没有出现失真。这足以证明,M30 Pro的硬素质不仅“参数好看”,更能在实际听感中落地——拜亚T1一代的“解析优势”,被它完全释放了。
四、MEZE POET:旗舰开放式平板耳机的 “潜力挖掘者”,平衡感藏不住的惊喜MEZE POET 作为旗舰开放式平板耳机,阻抗和灵敏度都很 “友好”,但想要推好它的“层次感”和“低频弹性”,依旧需要前端有足够的“控制力”。原本以为它更适合传统台式播放器,没想到在 M30 Pro 的驱动下,竟有了“传统台机味”。

试听曲目选了 Dua Lipa 的《Cold Heart》(Remix版)和米津玄师的《Lemon》。《Cold Heart》的电子音效密集,低频鼓点强劲,M30 Pro的直通模式下,低频弹性十足,每一次鼓点的敲击都有清晰的 “收束感”,不会像有些前端那样“拖泥带水”;Dua Lipa的人声结像贴耳,与背景的电子合成器、和声分离度出色,即便音量开大,也没有出现“混乱感”。
再听《Lemon》,切换到电子管模式,米津玄师嗓音里的 “细腻与沙哑”被精准捕捉,副歌部分的情感爆发自然不突兀;钢琴伴奏的高频清澈,低频的铺垫“克制却够用”,不会掩盖人声的细节。这让我意外——M30 Pro不仅能驱动HD600、T1这类“大耳”,连MEZE POET 这样的旗舰平板耳机也能 “推透”,兼顾了“桌面级素质”与“便携耳机的细腻”。
总结:一台 “无短板”的模块化旗舰,值得半年期待经过一周的试听,山灵 M30 Pro 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全面”——它没有为了某一项素质牺牲另一项,而是在“推力、解析、听感、体验”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硬素质上,双 AK4497EQ DAC+3800mW 推力,能轻松驾驭从HD600、T1到MEZE POET 的不同耳机;调音模式上,晶体管适合古典器乐、电子管适合流行人声、直通适合追求“原汁原味”,覆盖了绝大多数曲风;体验上,可翻转屏幕操作更方便,骁龙 665 + 定制安卓系统流畅不卡顿,Apple Music、Tidal等流媒体随开随听,让“听音乐”不再是“折腾器材”。
最让我心动的还是 “模块化设计”——未来可以根据需求升级耳放、DAC模块,不用“一换全换”,这份“可成长性”在桌面级播放器里实属难得。
如果你和我一样,既追求 “推好大耳的硬素质”,又想要“方便听流媒体的软体验”,还期待“未来升级的可能性”,那么山灵M30 Pro,绝对值得你像我一样,多等几个月——因为它的声音,真的能不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