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安部公布的一起假币案里,就有这么一群年轻人,让打印机“跨界”了。他们用常见的家用设备,印出了两百五十多万元的假币。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15个被抓的人,全是00后,有的甚至还没成年。

这事听起来有点不真实,像是低成本犯罪电影里的情节。但它确实发生了。
一切从一张图片开始

案子最初进入警方视线,是因为网上流传的一张假币模板图片。这种模板就像是假币的“底片”,有了它,配套的打印机、墨水、纸张才能派上用场。

警方顺着这条线索跟了几个月,一个分散在北京、广西、河北等地的团伙慢慢浮出水面。收网行动那天,当警察推开窝点的门,打印机还在嗡嗡工作,一张张“百元大钞”正从出口往外吐,空气里飘着新鲜的墨水味。
这些年轻人是怎么操作的?

他们没什么固定工作,把印假币当成了主业。技术是从境外聊天软件上学来的,设备是化整为零从网上买的,作坊就设在偏远地区的平房里。为了隐蔽,他们用虚拟货币来结算,一手卖假币,一手还收费教别人怎么印。
为了让假币卖上价,他们还会做二次加工——比如把新钞做旧,或者用工具压出真币那种凹凸的手感。
假币最终去了哪里?

印好的假币,大多流向了两类地方:
一类是菜市场。有人假装卖菜,专挑用现金的老人。他们接过真钞,快速撕掉一个角,然后说“这钱缺角了,您换一张吧”。等老人掏出整百的,他们又借口找不开零钱,把事先准备好的假币还回去。

另一类是忙碌的商铺。比如高峰期的人气奶茶店,店员忙得团团转,收钱时来不及细看,假币就这么混进去了。
这么做,后果有多严重?
法律人士分析,这群人可能同时触犯了好几条法律:伪造货币、买卖假币,还有传授犯罪方法。如果数罪并罚,刑期不会短。

虽然他们用了虚拟货币,觉得能隐身,但这种匿名并不是绝对的。任何非法交易,只要留下痕迹,就有被追踪的可能。
至于团伙里未成年的成员,满了16周岁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不过会依法从轻处理;如果没满16岁,虽然不用为伪造货币坐牢,也会被送去接受专门的教育和矫治。
我们平时怎么认假币?
如果你偶尔还会用到现金,这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留意一下:
转一下:看看正面右下角的数字颜色会不会变化,比如100元是从金色变成绿色
摸一摸:毛主席头像、行名和数字位置,真币有明显的凹凸感
照一照:对着光看,左边空白处有清晰的水印,正面左下角和背面的图案能完美拼合成一个圆形
最后多提一句:不只是造假的违法,明知是假币还去用、去运输,同样也是不被法律允许的。
——
说到底,再“聪明”的手法,也绕不过那道最基本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