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麒麟芯片,又回到了大众视野。
但这次,它不是以单一旗舰的姿态归来,而是带着两个略显陌生的后缀——麒麟9020A与麒麟9020B。这两颗芯片的亮相,背后隐藏的,是一段在极限压力下求生存的“芯”路历程。

首先要明确一点,麒麟9020本身,是一颗在特殊背景下诞生的芯片。它的基础表现,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在CPU部分,它的单核性能小幅超越曾经的一代“火龙”骁龙888,而其多核性能的峰值,更是卡在了骁龙8+和骁龙8 Gen2这两代旗舰之间,能效则向骁8+看齐。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超大核主频仅为2.5GHz,却实现了超越2.84GHz骁龙888的性能,这背后体现的是其架构设计能力和惊人的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性能,经推算已与骁龙8 Gen2同级。
这意味着,麒麟的CPU设计能力,一直处在世界第一梯队。
GPU部分,其自研的马良920 GPU则依然是短板,性能与能效均大幅落后于骁龙8+,表现介于骁龙8 Gen1和骁龙888之间。这清晰地表明,如果能有先进制程加持,麒麟芯片的CPU性能将释放出巨大潜力。

二、 A/B版的秘密:不是策略,是“生存”
那么,为何会出现A、B两个“阉割版”?这并非市场策略,而是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智慧。
麒麟9020A,可以看作是“GPU轻微伤残版”。它的CPU核心只是象征性降频,但GPU被砍掉了一簇,理论性能下降约25%。最终成就了一颗“CPU近骁龙8+,GPU略强于骁龙865”的芯片。
麒麟9020B,则是“CPU/GPU双重伤残版”。它在A版基础上,直接砍掉了一颗大核和一颗小核,GPU情况则更不明朗。这使其成为一颗“CPU性能接近骁龙888,GPU可能还不如骁龙865”的芯片。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阉割得太狠。但真相是,这恰恰是芯片行业,尤其是在良率困难时期,一种常规的“废物利用”手段。

由于无法获得EUV光刻机,国内需要用更复杂的DUV多重曝光技术来生产等效7nm的芯片,这直接导致了成本高昂、良率极低。为了最大化利用每一片晶圆,提升可用芯片的产量,对那些制造中出现部分核心缺陷的“不良品”,通过屏蔽坏区,降频使用,使其“带病上岗”,就成了必然选择。
回顾历史,麒麟9000E、麒麟820等一代神U,其实都是这类“屏蔽官降”的产物。而如今的9020A/B,不过是华为在更严峻的制裁下,为了延续麒麟血脉,所做的又一次极限努力。

三、 公开的信号:自主可控的曙光?
这次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华为公开了A/B版的型号。这一反常态的“透明”,或许传递出一个比芯片性能本身更重要的信号。
这是否意味着,国产芯片的制造工艺,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取得了关键性的、足以支撑公开披露的阶段性突破? 尽管良率依然挑战巨大,但至少整个流程已经打通并趋于稳定。

如果我们大胆展望,当国产制程工艺在未来一两年内,追平台积电5nm水平时,结合麒麟芯片已经证明的强大CPU架构设计能力,届时归来的,将会是一个何等强大的麒麟?
麒麟9020及其A/B版本,是制裁下的特殊产物。它们有遗憾,有短板,但更蕴含着不屈和希望。它告诉我们,最黑暗的时刻或许正在过去,“小米加步枪”的战斗,正在创造着奇迹。
这条路很长,也很艰难,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