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心梗早期症状警示!若出现这5个表现,或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案例】小区里 52 岁的张叔,前阵子总说 “胸口发沉,像压了袋大米”,以为是天热没胃口导致的乏力,直到某天早上买菜时突

【案例】小区里 52 岁的张叔,前阵子总说 “胸口发沉,像压了袋大米”,以为是天热没胃口导致的乏力,直到某天早上买菜时突然冒冷汗、头晕,被路人送到医院才知道是心梗前兆。医生神情凝重,语气严肃道:“倘若再晚来半小时,那后果必定是难以预料、不堪设想的。”

心脏宛如家中的中央供水泵,不知疲倦地 24 小时运转。它兢兢业业地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各处,恰似为身体的每一个“房间”送去生命的滋养。可一旦负责供血的冠状动脉被血栓堵住,就像水泵的进水管被卡住,整个 “供水系统” 会瞬间瘫痪,这就是心梗。更让人揪心的是,现在不少 30 多岁的年轻人也会中招,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读懂身体提前发来的 “求救密码”。其实心梗来临前,这 5 个信号很关键,哪怕只出现一个,也别不当回事。

第一个信号是胸口的 “闷胀压迫感”,跟普通胃痛、岔气完全不一样。可能是胸骨中间发紧,像有人用手掌顶住你的胸口,让你喘不上气;也可能是隐隐的钝痛,范围能覆盖整个前胸,甚至会顺着肩膀传到胳膊肘。同事李姐之前就有过这种感觉,以为是加班累的,靠在椅子上歇了会儿没缓解,直到疼得冒冷汗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冠状动脉狭窄。这种疼痛不会 “单点发作”,更像是一张网,悄悄裹住你的胸口,越收越紧。

第二个信号是“歇不过来” 的乏力。前一晚没熬夜,也没干重活,可第二天早上起床就觉得腿像灌了铅,拎个菜篮子都觉得累,爬一层楼梯要歇两三次。这不是 “懒”,而是心脏供血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就像缺水的庄稼,没法正常 “生长”。邻居王阿姨去年就总说 “浑身没劲”,以为是更年期综合征,直到体检时发现心肌供血不足,医生说再拖下去可能引发心梗。这种乏力不会随着休息消失,反而会慢慢加重,就像手机电量只剩 1%,怎么充电都充不进去。

第三个信号是“喘不上气” 的心慌。坐着看电视时,突然觉得胸口发闷,想深呼吸却像被堵住了似的,必须站起来走走才能缓解;晚上躺下睡觉,刚闭上眼就觉得憋气,得把枕头垫高才能舒服点。同时心跳还会变得不规律,有时跳得飞快,像要跳出嗓子眼,有时又忽快忽慢,让人坐立难安。这是因为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肺部积了太多 “没用的血”,就像家里的排水管堵了,水排不出去只能往回溢,身体只能靠加快呼吸来 “抢氧气”。

第四个信号是“跑错地方” 的疼痛。不是所有心梗都会胸口疼,有些时候疼痛会 “绕着弯” 出现:可能是牙疼,尤其是左侧牙齿,疼得不敢咀嚼,去牙科检查却没发现问题;也可能是喉咙发紧,像被人掐住脖子,咽口水都觉得疼;这是由于心脏神经与全身神经 “相连通”,疼痛信号会沿神经传导至其他部位。恰似家中电线短路,客厅灯光熄灭,卧室灯光却闪烁不定。

第五个信号是“没缘由” 的冷汗 + 恶心。夏天在空调房里,没运动却突然浑身冒冷汗,衣服都湿透了,皮肤摸起来冰凉;同时还会头晕,看东西模糊,甚至想呕吐。此非中暑,亦非肠胃型感冒,实则心脏供血匮乏,致使大脑“缺氧”。为维持机体平衡,身体遂启动“紧急保护模式”。之前有个快递员师傅,送件时突然出冷汗、头晕,以为是累的,坐在路边歇了会儿,结果越来越严重,幸好被路人送到医院,才躲过一劫。

这些信号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它们太 “普通” 了,跟日常的疲劳、不适很像。但心梗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不会 “提前打招呼”,一旦发作,每延迟 1 分钟,就会有大量心肌细胞死亡。而导致心梗的原因,大多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长期熬夜、爱吃重口味食物、不爱运动、压力大时爱发脾气,这些都会慢慢 “磨损” 心脏,就像总让汽车超载行驶,早晚都会出问题。

要是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这些信号,别慌,记住三步:第一,马上停下手里的事,找个地方坐下或躺下,别走动,减少心脏负担;第二,立刻拨打 120,不要自己开车或打车去医院,急救车上的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能在关键时刻救命,还能提前联系医院做好准备;第三,等待救援时,解开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没有过敏史的话,可以舌下含服一片。

其实心梗是可以预防的,就像养护汽车一样,定期 “检查”、好好 “保养” 就行。平时尽量 11 点前睡觉,别总熬夜;买菜时多挑新鲜的蔬菜、水果,少买腌制食品、油炸食品;每天抽 10 分钟散散步、做做操,让心脏 “动起来”;遇到烦心事别憋着,跟家人朋友聊聊天,学会释放压力。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要按时吃药,定期去医院复查,别觉得 “没不舒服就不用管”。

心脏,堪称我们身体中最为 “恪尽职守” 的器官,毕生都在兢兢业业地为我们运转。如此辛劳,我们理应予以悉心呵护,莫负它这份长久的坚守。谨记,身体不会“平白无故”地生出不适之感。那些看似寻常的信号,或许正是它向我们发出的“求救”讯息,切不可对其掉以轻心。读懂这些信号,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守护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