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守古训之韵,护中药之魂

古人云:“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那丝桐之弦,轻拨间流淌出的,是穿越千年的悠远古韵,是岁月沉淀的深沉智慧。于中药而言,

古人云:“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那丝桐之弦,轻拨间流淌出的,是穿越千年的悠远古韵,是岁月沉淀的深沉智慧。于中药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中药的种植、采收、炮制与煎煮,皆需如丝桐制琴般,严守古训,方能奏响那守护健康的太古之音。

种植采收:循天时之律,汲大地精华

中药的种植与采收,是一门与天地自然紧密相连的学问,需遵循《本草纲目》《千金方》《唐本草》等古籍所载的季节规律。这就如同农人耕种,春种秋收,顺应天时,方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宜在秋季采挖,此时人参根茎饱满,药效最佳。据现代研究统计,秋季采挖的人参,其人参皂苷等有效成分含量比其他季节高出 20% - 30%。若违背这一规律,过早采挖,人参尚未充分生长,药效大打折扣;过晚采挖,人参又可能因养分流失而品质下降。

又如金银花,应在花蕾期采收。此时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等活性成分含量最高。有数据表明,花蕾期采收的金银花,其清热解毒的药效比盛花期后采收的要强 30%左右。若不遵循这一古训,等到花朵完全开放后再采收,就如同错过了最佳的收获时机,中药的品质和疗效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曾经有一个中药种植基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季节规律,提前采挖人参。结果,这些人参不仅个头小,而且药效极差,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损失惨重。这就是不遵循古训,违背自然规律的惨痛教训。

炮制之法:承古艺之妙,焕药材生机

中药炮制,是一门传承千年的技艺,需遵循《雷公炮制》等古老方法。这就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对原材料进行精心雕琢,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以附子为例,附子有大毒,但经过《雷公炮制》中的炮制方法处理后,毒性大大降低,药效却得以保留和增强。研究表明,未经炮制的附子,其乌头碱等有毒成分含量较高,服用后容易导致中毒反应;而经过正确炮制的附子,乌头碱含量可降低 80%以上,同时药效更加温和持久。

又如黄连,经过酒炙炮制后,其苦寒之性减弱,归心经的作用增强,更适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烦躁等症状。有临床统计显示,使用酒炙黄连治疗心火亢盛型失眠的患者,其有效率比使用生黄连的患者高出 25%。

然而,如今一些药商为了追求利润,简化炮制工艺,甚至不进行炮制就直接销售中药。这不仅影响了中药的疗效,还可能对患者造成安全隐患。曾经有一位患者,因为服用了未经炮制的附子,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差点危及生命。这就是不遵循古训炮制中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煎煮之道:守古方之规,得药液真味

中药的传统煎煮方法,遵循如《伤寒论》等历代著作中的记载,一般都煎煮饮片中药。这就如同烹饪一道美味佳肴,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品。

《伤寒论》中提到,煎煮中药要用砂锅,加水要适量,先武火后文火。用砂锅煎煮中药,是因为砂锅受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而加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中药的煎出率。研究表明,按照古方加水煎煮的中药,其有效成分煎出率可达 70% - 80%;而加水不当的中药,有效成分煎出率可能只有50% - 60%。

然而,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颗粒剂等现代汤药的替代治疗形式。虽然颗粒剂方便携带和服用,但与传统的煎煮方法相比,其疗效却大打折扣。有临床对比研究显示,使用传统煎煮方法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比使用颗粒剂治疗的患者高出 15% - 20%。这是因为颗粒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损失一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有的中药比如附子、石膏都需要先煎久煎,如果直接颗粒冲服,一方面容易引起中毒,另一方面容易引起腹泻。而且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调整。

曾经有一位老中医,他坚持让患者使用传统的煎煮方法服用中药。他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中药的疗效,就像只有用古法酿造的酒,才能品尝出那醇厚的酒香一样。他的患者们也都深有体会,按照他的方法煎煮中药服用后,病情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中药的种植、采收、炮制与煎煮,就如同丝桐制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守古训,尊重自然规律,传承古老技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护好中药的灵魂,让中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出守护健康的巨大作用。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足迹,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