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开学,本应是重整旗鼓、迎接新起点的时节。
但在我们葫芦里教育的咨询室里,却涌来一批又一批焦虑无助的父母——
“老师,他上次复学一周就又回来了,这次说死也不去了!”
“明明说好的要回去,结果现在又开始说肚子疼、头晕、睡不着…”
“我问他到底为什么,他就摔门吼:‘你们不懂!’”
许多父母觉得孩子是“作”、是“逃避”、是“懒”,甚至狠狠批评、讲道理、施压。
可真相往往是:
那个复学失败的孩子,并不是不想好,
而是内心有太多无声的“怕”,却无人真正听懂。
一、孩子到底在“怕”什么?
葫芦里教育多年的辅导案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复学失败背后,都藏着这几类恐惧:
1. 怕再次失败——“我已经经不起更多否定了”
休学本身就可能源于成绩下滑、人际受挫或自我价值感降低。
而“复学”,对孩子来说不是重新开始,而是重新站上可能继续失败的舞台。
他怕:“如果我回去了还是跟不上、还是被嘲笑、还是让所有人失望,怎么办?”
那种挫败,比躺平更痛苦。
2. 怕被评价——“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是个怪人?”
孩子会不断想象:“同学怎么看我休学这段经历?”“老师是不是觉得我心理有问题?”
甚至有的孩子担心:“我这么久没上学,他们会不会觉得我疯了?”
青少年阶段的自尊心极其脆弱,他人的目光,于他们而言堪比刀刃。
3. 怕失去最后的控制感——“你们越推我,我越不敢动”
父母每一次语重心长:“你必须回去上学”,都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无力感。
有些孩子内心想的是:
“如果我连‘不去’都不能选,那我还能决定什么?”
“躺平”至少是他还能控制的事。
4. 怕对不起父母——“我配不上他们那么多的付出”
尤其是一些懂事敏感的孩子,他们看到父母为自己奔波、焦虑、花钱咨询……
反而更加内疚:“如果我复学再失败,我又一次辜负了他们。”
这种压力,可能变成比学业更重的包袱。
二、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不需要我们替他消除所有恐惧,但他需要有人接住他的恐惧,而不是否定它。
第一步:把“你为什么又不去”换成“你是不是很害怕?”
当你不再追问行为,而是关心情绪,孩子才可能慢慢开口。
“你是不是很担心回去后跟不上进度?”
“会不会怕同学议论你?”
一句共情,远胜一万句道理。
第二步:帮孩子“试水”,而不是“推海”
不要一来就目标“完全复学”,可尝试:
提前联系班主任,是否允许前几天只上半天?
是否可以先参加社团活动、运动会等压力小的环节?
周末约一两个同学一起写作业、打球,先重建社交安全感。
第三步:重新帮孩子定义“成功”
成功不是“立刻回到班级前10”,而是:
今天出门了
和同学发了一条微信
上了两节课没提前离开
……
告诉他:“只要你比昨天多做了一点点,我就为你骄傲。”
第四步:父母自己要先放下“复学执念”
你越是紧盯“复学”这个结果,孩子越觉得:“你们爱的只是上学的我”。
我们要传递的是:
“无论你能不能回学校,你都是我的孩子。我们慢慢来,人生是长路,你不必抢跑。”
三、最后我想对父母说:
孩子不是不愿好,而是他暂时还没有能量面对恐惧。
真正的复学,不是从“走进校门”开始,而是从“放下恐惧”开始。
如果我们愿意停下来,不再催、不再急、不再评判,
而是蹲下来问问那个缩在角落的孩子:
“你是不是很害怕?没关系,我陪你一起。”
也许那个时候,转变才真正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