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国时期出现第一位画家开始,中国的画坛上就涌现了很多著名的画家,为中国的艺术宝库增光添彩。中国的绘画风格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直到近代以来吸收了西方的绘画风格,开始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艺术家。
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位画家十分有名,他的绘画风格为那时所推崇的对象,绘制出来的艺术作品价值非常高。在艺术上有着非凡成就的他却在感情上十分坎坷,他就是叶浅予,中国漫画的奠基人。
叶浅予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
这位横跨漫画、速写与中国画三大领域的艺术巨匠,不仅以笔墨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更以革新精神与教育实践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
徐悲鸿曾盛赞:“若有十个叶浅予,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到来了”,其艺术地位与贡献可见一斑。
一、家学浸润:艺术启蒙的沃土
1907 年,叶浅予生于浙江桐庐县太平桥叶家厅。
他的艺术基因早在童年便已埋下,家庭成为其最早的艺术课堂。
祖父身为教书先生,奠定了家族崇文尚艺的基调,父亲叶恩沾经商之余爱好书画,时常购置时装美女月份牌与明清连环画供其临摹,还亲手为乡亲扎制送灶纸轿,叶浅予后来接手这项活计,做得比父亲更为精巧。
母亲李青玉擅长刺绣,针线间的构图美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审美认知。
姑父胡传泰是桐庐知名书法家,笔墨韵味的熏陶让他自幼便对线条艺术产生敏感。
对叶浅予艺术启蒙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大表姐胡秀芝,这位 20 世纪全国知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将剪纸技艺倾囊相授,叶浅予由此学会剪纸做人型手工,更在表姐的引导下接触戏曲艺术,拉胡琴、敲锣鼓、参加小演队,家乡戏班的频繁演出成为他观察人物动态与神情的最初窗口。
童年的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他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更锻炼了捕捉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力,为日后的速写与人物画创作埋下伏笔。
二、自学成才:从柜台伙计到画坛新锐
叶浅予的艺术之路并非始于专业院校,而是充满了自学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1921 年,他高小毕业报考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落榜,次年遵从父母意愿考入盐务中学,学校领导均喜爱绘画,积极为学生创造创作条件,叶浅予得以专心研习绘画,一有空便逛书店汲取理论知识,背着自制画架外出写生。
1924 年,他的静物水彩画入选浙江美术会展,这是其作品首次获得专业认可。
1925 年,渴望深造的叶浅予越级报考厦门大学未果,又不愿复读,恰逢上海南京路三友实业社招考练习生,他顺利通过考核,从此踏入上海滩。
从站柜台、学算账到负责绘制店前广告牌,这份生计虽与艺术专业相去甚远,却成为他接触社会的绝佳平台,上海的都市百态、市井人情,都通过广告牌的创作需求涌入他的视野,锻炼了他快速捕捉形象、贴合大众审美的能力。
1926 年,叶浅予在上海《三日画刊》发表漫画处女作《两毛钱饱眼福》,正式开启艺术创作生涯。
此后他辗转于广告绘制、教科书插画等领域,在商业创作中打磨技艺。
1929 年,他开始创作长篇漫画《王先生》,这部以市井小人物为主角的作品迅速风靡上海,“王先生” 成为家喻户晓的漫画形象,奠定了他在漫画界的地位。
1932 年,他又推出《小陈留京外史》,以辛辣笔触针砭时弊,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1936 年,他出版《旅行速写》《浅予速写集》,将生活观察转化为艺术表达,同年联合全国漫画家举办第一次全国漫画展,推动了漫画艺术的社会化发展。
从桐庐的民间爱好者到上海的画坛新锐,叶浅予以 “自修” 为径,在生活与实践中完成了艺术能力的原始积累。
三、情感轨迹:生命中的四位女性
叶浅予的情感历程与艺术生涯紧密交织,四位女性在不同阶段走进他的生活,或成为创作灵感,或伴随人生起落。
(一)原配罗彩云:平淡婚姻中的家庭羁绊
1930 年,叶浅予回到桐庐老家,与远房亲戚之女罗彩云结婚。
这段遵从传统的婚姻缺乏艺术共鸣,却孕育了一双儿女,女儿叶明明自幼随继母戴爱莲习舞,后来从事舞蹈教学,儿子叶善禄 1950 年赴北京投靠父亲,考入中央美院,毕业后任职于南京艺术学院,以连环画见长,却于 70 年代因病早逝。
由于艺术追求与生活理念的差异,叶浅予与罗彩云于 1936 年达成分居协议,1955 年正式离婚。
1970 年,罗彩云服安眠药自尽,这段始于乡土的婚姻最终以悲剧落幕,成为叶浅予人生中难以释怀的过往。
(二)恋人梁白波:艺术知己的短暂邂逅
1935 年,时任《时代画报》美术编辑的叶浅予与 “决澜社” 成员梁白波相识。
梁白波兼长水彩、水粉与漫画,艺术上的共鸣让两人迅速相恋。叶浅予建议她以都市女性生活为题材创作漫画,梁白波据此构思的《蜜蜂小姐》连环漫画一经发表便声名鹊起,成为 30 年代上海漫画界的经典之作。
这段恋情因共同的艺术追求而炽热,却也因人生选择而终结。
1938 年,梁白波在武汉结识国军空军飞行员陈恩杰,最终选择结束与叶浅予的三年恋情,随陈恩杰而去。
这段短暂的邂逅虽画上句号,却让叶浅予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与情感的交织关系。
(三)第二任妻子戴爱莲:舞蹈与绘画的灵魂契合
1940 年,叶浅予与生于特立尼达岛的芭蕾舞蹈家戴爱莲相识。
初识时戴爱莲不懂汉语,两人靠着英文字典艰难交流,却迅速被彼此的艺术魅力吸引,经宋庆龄主婚,两人结为伴侣,这段婚姻成为叶浅予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戴爱莲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研究与实践,为叶浅予打开了全新的创作视野。
他频繁绘制戴爱莲演出的《空袭》《思乡曲》《深林女神》等舞台形象,将舞蹈的动态韵律融入笔墨。
40 年代,两人多次共赴贵州、西康等地采风,戴爱莲的舞蹈调研为他提供了丰富素材,更让他学会从肢体语言中捕捉情感张力。
1943 年,叶浅予以访问记者身份赴印度,创作了大量印度戏剧歌舞形象,其中国画舞蹈人物创作自此发轫,形成笔墨爽利、造型夸张的独特风格。
1951 年,两人因工作与生活分歧离婚,但戴爱莲对其舞蹈人物画的影响贯穿终身。
2006 年戴爱莲逝世,叶浅予早已先她而去,这段 “舞蹈与绘画” 的姻缘,成为中国艺坛的一段佳话。
(四)第三任妻子王人美:晚年相伴的烟火温情
1955 年,经共同好友吕恩撮合,叶浅予与演员王人美结婚。
两人早在 30 年代便相识于上海。
王人美的演艺经历让她对人物情感有着细腻把握,时常能从观者角度为叶浅予的创作提出建议。
两人相濡以沫三十余年,直至 1987 年王人美病逝,这段婚姻为叶浅予的晚年生活带来安稳,也让他的创作在激情之外多了份平和底蕴。
四、画界贡献:革新者与教育家的双重担当
叶浅予的画界贡献横跨创作、教育与学科建设三大领域,其影响延续至今。
徐悲鸿评价他 “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精准概括了其艺术高度。
(一)创作革新:跨领域的艺术突破
漫画:市井百态的时代镜像
叶浅予以《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两部长篇漫画奠定了中国现代漫画的基石。
《王先生》以幽默笔触描绘市民生活,成为 30 年代上海社会的 “百科全书”。
《小陈留京外史》则直击官场弊病,展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他将民间艺术的生动性与西方漫画的叙事性相结合,开创了 “社会风情漫画” 流派,让漫画从小众消遣成为反映时代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