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也门胡塞武装再度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无人机与导弹齐发,直指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及周边军事目标。
这场突袭不仅打破中东局势短暂平静,更将以色列防空体系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胡塞武装此次行动展现出精准战术设计。凌晨时分,12架自杀式无人机从也门北部基地升空,沿红海海岸线低空飞行规避雷达探测,最终在埃拉特上空发起集群攻击。
与此同时,2枚“圣城-3”型中程弹道导弹从也门萨达省发射,目标锁定以色列内瓦提姆空军基地。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虽拦截部分无人机,但仍有3架突破防线,击中埃拉特港口的物流仓库,引发剧烈爆炸。
导弹袭击方面,1枚“圣城-3”被“箭-3”反导系统拦截,另一枚因制导系统故障坠入沙漠,未造成人员伤亡。

数据对比凸显以色列防空压力。据以色列国防军通报,当日共拦截8个空中目标,但仍有2个漏网,拦截成功率较2024年平均水平下降15%。
更值得关注的是,胡塞武装无人机单次袭击规模达12架,创下该组织2023年10月以来新高。这种“饱和式攻击”战术,直接考验以色列防空系统的多目标处理能力。

深层战略意图逐渐浮现。胡塞武装宣称,此次行动是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的报复,同时展示其远程打击能力升级。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胡塞武装通过实战检验“无人机+导弹”的复合打击模式,试图构建“非对称威慑”。
而以色列虽拥有多层次防空网,但面对低成本、高数量的无人机群,防御成本与拦截效率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场冲突暴露出中东安全格局的脆弱性。胡塞武装从地区“边缘角色”转变为具备战略打击能力的军事组织,以色列则陷入“防不胜防”的困境。
当低成本武器与高技术防空系统正面交锋,和平的达成或许需要更多智慧——毕竟,导弹与无人机的呼啸声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