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有编制的退休后有退休金养老,农村60岁以上的农民靠什么养老?

在城市公园的晨练队伍里,退休铁饭碗张大爷太极扇虎虎生风,每月六千元的退休金让他底气十足,而三十公里外的乡下,同为六十岁的

在城市公园的晨练队伍里,退休铁饭碗张大爷太极扇虎虎生风,每月六千元的退休金让他底气十足,而三十公里外的乡下,同为六十岁的王老汉正蹲在田埂上修补锄头,布满老茧的双手沾着新翻的泥土,这是两个同龄人的养老图像,折射出了城乡养老中的断裂带。本文我们试图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所在:

首先,制度保障的巨大悬殊落差是众所周知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构成周到周密,有基础养老金、职业年金、住房补贴层层叠加,形成稳固的保障体系,某地教育部门的退休待遇数据显示,高级教师退休后月收入可达在职时的85%以上,有些地方还有医保个人账户补款,反观农村养老保障,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每月123元的全国标准,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显得杯水车薪,中部某县的数据显示,全县60岁以上农民中,仅7.3%能领取每月300元以上的养老金,而这部分人大多还担任过村干部或民办教师。

其次是土地养老的脆弱性日益凸显。我有三亩地,饿不着,这是农村老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土地流转率不断加大,许多老人不得不将土地低价转包。比如,某村72岁的刘奶奶守着两亩薄田,每年1200元的流转费加上基础养老金,每月收入不足300元,土地正从养老保障异化为生存必需,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被市场化浪潮侵蚀,某县数据显示,近五年土地流转价格年均上涨12%,但老年农民往往只能获得市场价60%的收益,当资本下乡与老龄化相遇,土地养老的脆弱性愈发凸显。

家庭养老的代际困境不容忽视,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遭遇现代冲击。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与子女同住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空巢老人家庭占比更高,即便与子女同住,大部分老人仍需承担家务和照看孙辈,家庭养老异化为代际互助,此外,经济压力正在撕裂亲情纽带,某省农村的调研数据触目惊心,为子女结婚支出,老年农民平均负债3.2万元,14%的老人因此延迟养老准备,在彩礼重如山的地区,甚至出现老人将养老金账户抵押给婚介所的怪异现象,可以说,当孝道文化遭遇物质压力,家庭养老的伦理基础正在动摇。

重构农村养老体系的破局希望正在升起。成都某地的土地养老模式就给人们提供了新思路,农民可将土地经营权抵押给养老机构,换取终身养老服务,参与老人每月可获得800元服务券,涵盖助餐、医疗、日间照料等,这种以地换养的模式,正在改变着土地资源的养老活力,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正日益完善,有些地方发放养老服务券,老人可根据需求选择机构或居家服务,还有的地区开始探索时间银行的方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构建代际互助的养老生态。

总之,当我们谈论老有所养时,本质上是在追问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是否都能在晚年获得应有的生活保障,当城市退休教师跳着广场舞规划晚年时,农村老人正在田埂上计算着今年的收成,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数字对比,破解养老困局,既需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也要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激活农村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