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美国又在背地里搞小动作了!原本体育竞赛就是比较纯粹的,可是却被美国带头给搅黄了,这是对运动员的不公平。

在10月25日的花滑大奖赛中国杯冰舞比赛,咱们中国的花滑运动员就是和台下的观众互动了一下,就遭到美国媒体的攻击,甚至国际滑联也下场对中国选手展开调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玩偶引祸10月25日,在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杯的赛场上,中国冰舞组合任俊霏与邢珈宁,他们刚刚结束比赛,正在赛后的等分区等待着分数的揭晓,这项运动还有百年来的一个传统,观众喜欢和场上的运动员互动,而互动方式的其中一种,就是观众往台上扔玩偶或者礼物。

这些玩偶和礼物抛入场内的时候,任俊霏弯腰捡起了其中一个,自然地抱在怀里,这是对观众支持最直接也最礼貌的回应,身边的教练郑汛也和选手一起,短暂地模仿了一个飞翔的动作,场面看着轻松而愉快。

这一切本该是体育赛事里无数个暖心瞬间中的一个,就像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一次次抱起粉丝送的“冰墩墩”,韩国名将金妍儿总是被各种卡通玩偶包围,运动员展示礼物被看作是他们与观众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然而没人能预料到,这个不起眼的玩偶竟然引起了国际上的舆论风波。
问题就出在它的外形上,这个玩偶并不是寻常的卡通形象,它呈导弹形状,上面还印着“DF-61”的字样,对于现场的运动员来说,在短暂的等分时间里,他们根本来不及,或许也未曾想过去仔细辨认这个粉丝自发投掷的礼物,他们的举动完全是出于礼貌的下意识反应。

但当照片和视频流传到赛场之外的时候,这个玩偶的身份就被彻底颠覆了,从10月27日开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率先发难,将中国选手的行为描述为“把玩敏感物品”,用词极具引导性,暗示此举“不合时宜”。

接着美联社紧随其后,不仅引用所谓“匿名评论员”的说法,指控这一行为可能违反了体育保持中立的原则,更直接喊话国际滑冰联盟,要求对此展开调查,英国《卫报》等一众西方媒体也迅速跟进,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协同报道就此展开。

在他们看来,“DF-61”中国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它是在9月3日阅兵式上公开亮相的武器,射程可达1.2万公里以上,并且具备全球覆盖的潜力,可以说,美国的武器对比这个完全是小菜一碟。
 “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原本一个粉丝自制的创意礼物,被媒体强行赋予了一个充满威胁的政治身份,成了西方对中国军事力量崛起深层焦虑的宣泄口,一时间部分外国网友被成功煽动,要求禁赛中国运动员,而中国的网友们则普遍感到愤怒和不解,认为这纯粹是“小题大做”,“故意找茬”,完全不尊重体育。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舆论压力,国际体育组织很快被卷入其中,令人意外的是,国际滑冰联盟的反应异常迅速,事发仅一天后,也就是10月26日,国际滑联就通过一封邮件声明,对事件表达了“遗憾”,直指那个被投掷的物品“不恰当”,并承诺将展开进一步调查。

这个表态显得相当仓促,在尚未与中方进行任何核实与沟通的情况下,国际滑联似乎就默认了西方媒体预设的立场,这种公正性备受质疑的做法,让人们不禁怀疑,体育组织的独立性在强大的舆论攻势面前是如此脆弱。

他们试图将运动员被动接收一个观众投掷的礼物,等同于主动选择佩戴一个明确的政治符号,这种逻辑的滥用目的不言自明,就是为了推动国际滑联对中国选手施以最严厉的处罚。
 体育政治化
体育政治化因为根据国际滑联的规则,潜在的处罚措施范围极广,轻则批评警告,重则可能面临高达15000瑞郎的罚款、取消比赛成绩,甚至是禁赛乃至终身禁赛,那个无辜的玩偶就这样成了美西方国家对付中国的“工具”。

回看整起事件,一个玩偶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意义,在冰迷眼中它是热情的信物,在中国选手怀里,它是礼貌的回应,可一旦进入西方媒体的眼中,它就成了充满威胁的政治武器。

这件事情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明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一个原本纯粹的物体是如何被迅速符号化,并被卷入复杂的文化与政治角力场,它暴露了体育、文化与政治之间那条看似清晰却异常脆弱的边界。

国内网友们也觉得,一个小小的玩偶就让美国破大防了,美国人是真敏感,而且这个玩偶又不是选手自带的,而是观众送的,美国媒体真的是在小题大做!

体育赛场理应是纯粹竞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而不是拿来斗争用的,任何对运动员和赛事的审判,都应该从事实和规则本身出发,而不是被舆论裹挟,国际体育组织更应坚守程序正义与机构独立性,抵御住来自任何一方的政治压力。

因为归根结底,运动员在冰场上挥洒的汗水,以及观众发自内心的喝彩,才是这项运动最宝贵的核心价值,不要把体育赛事政治化,失掉了体育赛事的初心,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