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还没等他的专机“空军一号”在以色列降落,就迫不及待地对着随行媒体宣布:“战争(加沙冲突)结束了。”
当记者追问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未来会怎样时,他给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回答:“我认为它会恢复正常。”几乎是话音刚落,现实的场景便开始印证他的判断。
联合国方面确认,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正在放量,当地终于恢复了中断已久的天然气供应,大批食品和医疗物资也开始运往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当地时间10月12日,载有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和燃料的卡车通过凯雷姆沙洛姆口岸进入加沙地带,抵达汗尤尼斯。对于加沙地带的普通民众来说,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那些满载着希望的卡车。一辆辆卡车通过凯雷姆沙洛姆口岸,缓缓驶入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车上装的是食物、药品,还有能让发电机重新轰鸣的燃料。
与此同时,一份停火协议也摆在了桌面上,协议明确要求,哈马斯必须在当地时间10月13日中午12点这个最后期限之前,释放手中剩下的48名以色列人质。
引爆整个局势急转直下的,并非发生在加沙核心战区,而是一次看似偏离主线的军事行动。当以色列的空袭目标指向远在海湾的卡塔尔时,这场冲突的性质瞬间改变了。这记警钟敲醒了所有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战火随时可能烧到自家门口。
这股发自内心的恐惧,迅速转化成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决心。一直以来在冲突中扮演调停角色的阿拉伯国家,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斡旋者,而是变成了强力的施压方,而施压的对象,正是他们过去或多或少给予过支持和庇护的哈马斯。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让即将访问该地区的特朗普总统感到警觉和恼火,但同时也给了美国一个绝佳的机会。华盛顿顺势而为,将这些被吓坏了的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推动一份即便在细节上不尽完美,但至少能让战火停下来的和平计划。
紧接着,土耳其也送上了致命一击。安卡拉方面发出严厉警告,如果哈马斯不批准和平计划,土耳其将撤销对其提供的一切政治和外交掩护。更具体地说,卡塔尔和土耳其将不再欢迎哈马斯的政治领导层入境,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重要的避风港。而埃及也明确表示,将停止为哈马斯在战后加沙的治理结构中争取任何发言权。
这一连串如同组合拳般的施压,彻底切断了哈马斯的所有退路。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访问学者塔哈尼·穆斯塔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哈马斯内部非常清楚,如果局势继续这样恶化下去,他们在政治上可能连生存下去都困难,尤其是在其内部支持率本就在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说白了,哈马斯发现自己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了。
外部的巨大压力之所以能如此奏效,根源在于哈马斯内部早已是千疮百孔。
在加沙地带,这个组织面临着深刻的困境。首先是钱的问题,旷日持久的冲突耗尽了他们的资金,让他们再也无力支撑起一场有效的游击战,去对抗已经占领了加沙大部分地区的以色列军队。
更重要的是,加沙的民众已经承受了太多苦难,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已经压倒了一切。战争带来的巨大平民伤亡,让哈马斯在国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民心思定,没有人再愿意为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冲突继续付出代价。
最终,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绝境之下,哈马斯向调解方低头,表示同意加沙和平计划。这背后没有胜利者,只有一群感到疲惫和恐惧,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的人。
用美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大使、资深外交官迈克尔·拉特尼的话来说就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只想尽快结束这件事。”所以,当特朗普总统在以色列议会准备发表演讲,并动身前往埃及沙姆沙伊赫,与包括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共同参加那场旨在结束冲突的峰会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