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个“史老师”火了——白大褂一穿,农药架子一靠,口若悬河讲起“花生膨大秘方”,粉丝直呼“专家真专业”。可仔细一看,这位“农业研究所高材生”转头就化身“帽子哥”,在另一个账号里教人怎么用“三句半”带货袜子。网友辣评:“专家带货,韭菜狂喜;人设翻车,剧本杀成真。”

图源:央视财经截图
这类“伪专家”早已形成产业链:白大褂+农药架=流量密码,农业大学背景+“免费指导”=信任收割。更绝的是,他们连人设都“共享”——同一张脸,时而西装革履讲“助农小妙招”,时而披着“主持培训导师”外衣卖口才课。有网友吐槽:“这哪是专家?分明是‘人设批发商’!”
最离谱的是,这些“专家”连农业知识都不学,照样能带货。祥禾农业团队公开承认:“懂不懂农业不重要,卖货赚钱才是王道。”难怪农民朋友哭诉:“按他们说的买农资,庄稼没长好,钱包先瘪了。”专家推荐的“除草小妙招”?一瓶醋加洗衣粉的事儿,成本不到五毛,卖出去却要二十块——这哪是农技,分明是“化学魔术”!

图源:视频截图
其实,这种“专家带货”早就不限于农业。医疗账号用“擦边科普”引流卖药,教育博主靠“焦虑营销”推课程,连AI领域都冒出一堆“算法大师”兜售“黑科技”。专家们仿佛开了挂,今天讲基因编辑,明天聊量子计算,后天还能跨界当营养师——只要流量够,啥都能“专业”。
但问题来了:当“专家”沦为带货工具,谁来守护消费者的信任?农民辛辛苦苦种地,被坑一次可能一年白干;普通人信了“专家建议”,轻则钱包受损,重则健康亮红灯。平台审核流于形式,监管部门追查乏力,结果就是“伪专家”野蛮生长,真专家却默默无闻。
最后送所有“专家”一句话:若你连农药和口红都分不清,就别怪韭菜不再相信“专家”。毕竟,专家带货,韭菜狂喜;人设崩塌,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