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成为首个“电力王国”,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导语电力装备行业是工业经济的主导性、基础性产业之一,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国内部署一批重大能源工程,国际

导语

电力装备行业是工业经济的主导性、基础性产业之一,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国内部署一批重大能源工程,国际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需求不断提升,为电力装备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9月12日,工信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电力装备行业新的增长点,在需求侧明确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光水一体化基地和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专项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支持一批关键产品创新项目,保障装备供给能力,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

政策背景

电力装备产业是“发—输—变—配—用”全链条能源装备的总称,涵盖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储能、特高压输变电及配电设备等细分领域,是支撑能源转型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保证。。

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稳居全球首位。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电力装备行业营业收入突破7.8万亿元,2024年预计保持9%左右增速,占全球市场份额连续五年超过40%。水电、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22年底水电装机4.1亿千瓦、“风电+光伏”并网装机7.5亿千瓦,分别为2012年的1.6倍和90倍以上。在输变电侧,目前特高压累计投运线路长度超4.6万公里,带动变压器、换流阀、GIS等设备年需求超2000亿元,仅江苏常州一地2024年变压器产量即达2.8亿kVA,占全国13%。而且区域集群明显,已形成南京、常州、成都-德阳、保定、温州乐清等1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仅江苏省集群就集聚规上企业3000余家,2024年营业收入近万亿元,占全国同口径1/5。

从装备水平来看,批标志性装备领先世界。火电机组单机容量突破135万千瓦,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投运超150台;白鹤滩水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核电机组最大175万千瓦;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已批量应用,技术指标全球第一。光伏方面,2024年多次刷新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TOPCon、HJT、钙钛矿叠层实验室效率>26%,量产组件功率提升至700W+级。在深远海风电领域,全球首座16兆瓦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2024年并网,为我国浮式风电商业化奠定装备基础。

从产业链竞争力来看,链条完整,企业梯队正在布局全球。当前,我国已形成从材料、关键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到工程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国产化率总体超过90%;特高压换流阀、智能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85%、80%以上。培育出东方电气、哈电、上电、金风科技、隆基绿能、特变电工、国电南瑞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整机与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南瑞继保高压保护设备连续十五年居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2022-2024年,我国企业与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等“一带一路”国家新签风电、光伏、水电及特高压项目金额累计超300亿美元,特高压技术、标准、装备整体“走出去”。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电力装备产业发展,发布了《电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风电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文件。地方层面,像江苏、河南这样的电力装备产业大省,也在开展重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快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政策梗概

9月12日,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主要目标是: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发电装备产量保持在合理区间,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实现增长;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加强,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左右,龙头企业年均营收增速10%左右;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为此,《工作方案》提出八项工作举措:

一是提高装备供给质量。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突破一批标志性装备,进一步提升电力装备供给水平。推动“锻长板”,加快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提升产品及技术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加快“补短板”,依托能源、制造、材料等领域国家科技专项,统筹推进一批关键零部件攻关突破,继续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支持遴选一批关键核心产品创新项目。

二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依托能源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稳定电力装备需求。加快推进陆上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继续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推进新一代煤电改造建设,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推动重大水电建设,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稳步推进核电开发,积极安全有序推动一批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优化全国电力系统设计,核准建设一批重点电力互济工程。推进智能微电网建设和电源电网侧储能应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三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基建、新型基建等领域合作,拓展电力装备海外市场。发挥好双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全产业链合作,引导企业合理有序开展海外布局,强化产品质量,打造电力装备品牌形象。支持电力领域对外承包工程合作,鼓励能源开发企业、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机构组团出海。深化国际合作,鼓励零部件制造企业积极融入海外供应链。

四是加快装备推广应用。充分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政策体系作用,加快电力装备领域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电力装备企业申报项目,鼓励通过保险替代质保金。组织开展能源领域首台(套)评定,强化示范项目引领。加快电力装备领域首台(套)试验验证平台建设,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搭建电力装备研制与产业化之间的桥梁。发挥国有企业大用户作用,鼓励采购电力装备领域创新产品。

五是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强化电力装备行业自律,营造良性竞争环境。研究制定风电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管理办法,推动风电装备研发迭代保持合理节奏。深入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政策,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优化招投标规则,引入多种评价体系,开展装备全生命周期评估。鼓励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引导企业通过提升质量、强化服务等手段提高竞争力,推动电力装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是强化标准支撑引领。不断完善电力装备领域标准体系,通过标准提升带动电力装备质量提升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变压器、电机等技术标准升级,引导低端产品更新改造。完善电线电缆等行业标准,进一步强化质量要求。加大回收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发布一批电力装备领域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标准,有力推动产业循环畅通。推进标准国际化,强化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加强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互认,为电力装备出口打好基础。

七是推动绿色智能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装备绿色化升级改造,通过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引导电力装备领域企业加快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结合算力中心建设等新需求,进一步提升配电母线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加快“5G+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在电力装备领域应用。提高电动机、变压器、配电装备等能效水平;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循环,鼓励企业开展退役叶片、光伏组件等再利用,稳妥推进发电机、齿轮箱等高附加值产品再制造。

八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支持电力装备领域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好培育提升行动,加快向世界级迈进,发挥重点集群带动作用,稳定行业增长。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力装备领域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力装备领域开展产业链共链行动,发挥链主引领作用,推动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重要供应链,培育认定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政策亮点

1.在需求方面明确新的增长点

《工作方案》将“需求驱动、以质取胜、结构优化、安全可控”作为核心内容。其中在需求方面提出新的增长点,明确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光水一体化基地和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项目建设。

2.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全产业链合作

《工作方案》提出,要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全产业链合作,引导企业合理有序开展海外布局。鼓励能源开发企业、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机构组团出海。深化国际合作,鼓励零部件制造企业积极融入海外供应链。

3.聚焦企业创新驱动

电力装备正成为能源安全与系统效能的核心支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在电力装备领域,我国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既是应对全球能源转型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必然路径。《工作方案》意在通过强化行业稳增长机制,引导企业聚焦创新驱动与效率提升,实现“国家战略落地—行业增长拉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多重目标。

政策机遇

1.电力装备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东方电气、哈电、金风、隆基、国电南瑞等链主企业承担稳增长第一责任人,可优先参与重大工程整机成套招标;对突破标志性装备的企业,可获得“首台(套)”保险补偿和10%左右保费补贴,降低示范风险。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向金融机构开放企业白名单,鼓励“科创债+知识产权质押+技改贷”组合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尤其是行业内“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贴息率不低于2个百分点。

超长期特别国债把高端绝缘件、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等“卡脖子”环节列为重点投向,单项目支持比例最高可达30%。

同步启动《电力装备碳足迹评价导则》《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等20余项国标修订,企业参与标准起草可优先获得政府采购加分。而且政策鼓励链主开放测试场景,为配套企业提供实时工况数据,缩短新品验证周期30%以上。

2.电力装备行业持续发展

在需求端,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水风光一体化、特高压外送通道等“十四五”后期重大项目清单全部对接装备采购,2025-2026年特高压设备招标额有望突破500亿元。同时将深化与新兴市场风电、光伏、储能全产业链合作,鼓励“开发企业+装备企业+金融机构”组团出海,从单机出口转向EPC/系统解决方案输出,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年均增长≥8%。

在供给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深度融合,将推动变压器、配电装备能效再提升2-3个百分点,形成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正循环。依托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18兆瓦海上风机、±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阀、三代核电机组等纳入“必破清单”,2026年前完成台架试验或示范应用。

根据《工作方案》,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6%,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出口量实现正增长;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高于行业平均线;重点企业营收增速≥10%,首次把“龙头领跑”写进稳增长指标,倒逼头部企业加快技术迭代与市场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