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到7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里,卢旺达近百万同胞在族群冲突中丧生,这个数字比最初记载的八十多万更为沉痛,两百多万民众被迫逃离家园成为难民,原本就脆弱的国家机器彻底瘫痪,国内生产总值暴跌至谷底,仅为7.52亿美元,人均年收入不足200美元,整个国家仿佛坠入了无底深渊。
当保罗·卡加梅接手这个烂摊子时,他没有急于发表豪言壮语描绘重建蓝图,而是把稳定局势作为首要任务。
为了化解族群仇恨、修复撕裂的社会肌理,他力推源自本土传统的“加卡卡”社区法庭,这种在草地上开庭的审判形式,以最贴近民众的方式开启了和解进程。
从2002年正式推行开始,全国范围内陆续设立了超过1.2万个这样的社区法庭,累计审理了190多万起与冲突相关的案件,由村民组成的审判团通过公开质证、行凶者忏悔、受害者宽恕的恳谈模式定罪量刑,既极大缓解了正规司法系统的压力,更让积压的仇恨在坦诚相对中逐渐消融。
这套务实的解决方案远比西方专家推崇的宏大法治重建框架更接地气,卡加梅深知,对劫后余生的民众来说,尽快放下恩怨回到田间地头恢复生产,才是重建家园的第一步。
社会秩序初步稳定后,最迫切的问题摆在面前:发展的资金从何而来?

西方世界的援助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更是捆绑着诸多干涉内政的条款,卡加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带刺的馈赠”。
1995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亲眼目睹改革开放浪潮中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大活力,回国后当即定下发展基调:借鉴东方发展模式,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先打通经济发展的血脉。
卢旺达国土面积仅2.6万平方公里,且全境内多为丘陵山地,地形条件极为复杂,1993年时全国柏油公路里程仅有530公里,每逢雨季,泥泞的道路便让运输卡车寸步难行,严重阻碍了物资流通。
从1996年开始,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中方企业陆续进驻卢旺达,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基建攻坚。
工程师们针对当地多坡多雨的特点,在修路过程中专门增设了高效排水系统,确保道路通行的稳定性,累计修建公路里程超万公里,到2024年时铺装公路里程已突破1.2万公里。
交通条件的改善立竿见影,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原本阻塞的经济脉络彻底畅通,卢旺达的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6亿美元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121亿美元(约合16万亿卢旺达法郎),年均增长率稳定在7%以上,世界银行的官方数据为这份成绩单提供了坚实佐证。

在推进基建的同时,卡加梅政府同样重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根基作用。
惨剧发生后,卢旺达的文盲率超过50%,大量适龄儿童因战乱失学,人才断层问题极为严重。
卡加梅借鉴中国义务教育的成功经验,于2000年正式推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乡村学校、培训教师队伍,到2010年时,全国中小学入学率飙升至98%,基本实现了适龄儿童全覆盖。
为了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性,高中阶段推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彻底摒弃了靠关系、论出身的选才模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凭借成绩获得深造机会。
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展现出前瞻性布局,2005年起率先开设中文培训班级,孔子学院在首都基加利落地生根,重点培养建筑、农业、电子等领域的技术人才。
数万名掌握了中文和专业技能的卢旺达青年,顺利进入在当地投资的中资企业工作,薪资水平较传统行业实现翻倍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农业作为卢旺达的支柱产业,其转型成效更是令人瞩目。

战乱结束初期,这个农业国家竟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才能满足民众温饱,卡加梅政府邀请中国农业专家团队常驻卢旺达,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滴灌技术、机械化耕作方法和科学育种知识。
同时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将使用权明确赋予农民,并鼓励组建农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
以卢旺达最具优势的咖啡产业为例,产量从1995年的7000吨飙升至2023年的4万吨,茶叶产业也成功打开欧洲市场,两大经济作物的出口收入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一成。
这套基建、教育、农业协同推进的组合拳,让卢旺达成功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迈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2024年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国民人均预期寿命更是从战乱后的29岁大幅提升至69.6岁,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卡加梅的务实风格在对外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多次访华寻求合作,2017年卢旺达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双方进一步深化数字丝绸之路合作共识。
这些合作从来不是象征性的走过场,每次交流都能为卢旺达带回实打实的利益:无政治附加条件的贷款支持、直接落地的技术指导、量身定制的发展方案。
西方媒体动辄以“一言堂”为由对其指指点点,但卢旺达人对此毫不在意,对他们而言,亮堂的电灯、平坦的公路、稳定的收入,远比空洞的民主口号更有意义。
他们所学习的中国经验,本质上就是这种不折腾、不盲从,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卢旺达在废墟之上长出了希望的新芽。
当然,卢旺达对中国经验的借鉴绝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