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时期的礼乐青铜,到现代家居的艺术装饰,铜的千年之旅,是一部凝聚着中华智慧与工匠精神的历史长卷。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铜器是王权象征与社会礼制的核心载体,“武王克商,迁九鼎於雒邑”,鼎成为权力传承的重器;而“郑子罕赂以襄钟”、“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等记载,则揭示了铜器作为国事交往中的重要礼品与贿赂物的角色。

跨越两千多年时光,铜艺技艺在当代非遗传承人手中焕发新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建德市铜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华,出身铜艺世家,从事铜制技艺已三十载,将古老的铜艺带入了现代生活。
01 春秋风华:铜在春秋时期的多元角色
春秋时期,铜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礼仪的载体,也是权力的象征。
《左传》宣公三年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的记载,窥鼎即窥天下,显示铜鼎作为王权象征的至高地位。
铜器在当时还是重要的礼仪用品。正如《周礼》所记载的“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槃承其弃水也”。

青铜匜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盥手注水之器,与盘搭配使用,构成了先秦沃盥之礼的必要器具。
春秋时期,铜器还充当国事交往的贵重礼品。《左传》记载了多起以铜器行贿的事件:“晋师从齐师……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郑子罕赂以襄钟”;“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
这些铜器在不同国家间流动,见证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
02 现代匠心:刘华与非遗铜艺的当代传承
在浙江建德,刘华铜文化艺术馆坐落于一座茶山中,推开古朴厚重的铜门,中式空间与铜器相得益彰。

作为建德铜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刘华十八岁随父学艺,至今已有三十年。
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铜制技艺,更创立了“匠铜文化”和“铜木天下”两大品牌,让铜艺回归现代生活。
刘华介绍,铜制技艺是用冰冷坚硬的铜作为原材料,经过打磨、铸造,雕刻所需的纹饰图案。
而他独创的非遗铜彩画技艺及铜木结合工艺,更是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成果。
他的作品《千里江山》铜艺术版画获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行云流水茶桌套装》分别荣获2020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金奖。
这些成就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03 古今融合:铜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如果有人想学,我会毫无保留教会他”,这是刘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不仅在技艺上不断创新,更致力于铜艺的传承工作。
他与多所院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等活动,培养非遗接班人近130人,为残障人群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

刘华的铜文化艺术馆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创意示范基地,他通过非遗研学班,吸引国内外对铜艺有兴趣的人群前来体验、了解传统铜艺文化。
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从春秋时期祭祀宴享的青铜礼器,到现代家居家饰中的实用艺术品,铜艺跨越千年,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建德刘华铜文化艺术馆内,一件件精美的铜版画、铜木家具,散发着温润光泽,仿佛千年铜艺的回响。刘华说:“如果有人想学,我会毫无保留教会他。”
他的艺术馆已和多所院校合作,让年轻一代接触非遗文化。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延续血脉,从春秋青铜的辉煌,到现代铜艺的创新,铜文化的火焰正在新一代匠人手中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