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水滴筹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凭借健康保险服务获IPO备案!

曾靠互联网众筹起家的轻松健康,在行业乱象丛生、监管趋严的压力下,被迫寻找新的增长路径。它先后拿下保险经纪牌照,试水健康险

曾靠互联网众筹起家的轻松健康,在行业乱象丛生、监管趋严的压力下,被迫寻找新的增长路径。它先后拿下保险经纪牌照,试水健康险与健康服务,一步步重建业务根基。待新业务站稳后,它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反而亲手剥离了曾经的起家业务。好消息是,在2025年10月轻松健康成功获得IPO备案。对于轻松健康而言,起点最终成了终点,而这个终点,恰好又是新的起点。

来源:诊锁界

作者:弧矢

编辑:弧矢

封面来源:轻松健康官网

记得多年前,朋友圈时不时就会出现一条“为xx筹款”的链接,点开链接后会看到病历、转账记录、评论区滚动的留言—那是互联网第一次把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变成了可以流动的数据。

2014年轻松筹上线,成为最早进入医疗众筹领域的平台之一。它的运作逻辑也很简单,发起人上传资料、社交网络扩散、公众小额捐助。借助社交传播,它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官方数据显示,平台上线两年后已累计帮助数百万用户进行筹款,之后几年累计筹款额突破 255 亿元。

那几年,医疗众筹一度成为全民热议的社会现象。同期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水滴筹、爱心筹等平台。尤其是凭借强社交裂变迅速走红的水滴筹,2016年成立后不到5年,母公司水滴公司就在纽交所上市。

但随着行业的火爆,各种乱象也接踵而至。虚假筹款、资金监管薄弱、筹款信息审核不严等问题频发。监管部门开始要求平台加强身份核验、用途追踪与合规治理。

就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轻松筹意识到“靠众筹过日子”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监管趋严、社会信任成本上升、增长见顶,都让平台必须寻找新方向。

于是在2016年,轻松筹拿下保险经纪牌照,宣布正式进入保险领域,并于同年推出保险服务品牌“轻松保”。

从“帮人筹钱看病”,到“帮人提前规划健康”,这家公司开始了它的第一次转型。

成长(2017–2021)|从“保险业务”到“健康生态”

进入 2017 年,轻松筹完成品牌升级,成立轻松集团,开始把众筹、互助、保险、健康管理整合在同一体系中。

(注:互助,是介于保险和众筹之间的模式,用户缴纳每月几块钱的小额会费,一旦有成员患重病或身故,平台会发起“分摊”,由其他成员共同分担补偿金,这种模式在 2016–2019 年迅速兴起,被称为“低门槛的类保险”。成立早期因为门槛低、宣传也是“互助不是保险”,吸引了上亿注册用户,到2020年5月底,我国已有3.3亿人加入网络互助平台,差不多全中国每10个人中就至少有2个人参加。但最后因监管真空、赔付不确定性高而在 2021 年相继退场。)

彼时的中国,互联网医疗、保险科技都在迅速升温。平安健康、微保、好医保相继崛起,政策层面又鼓励“互联网+健康服务”、“商业健康险创新发展”。对轻松集团来说,从单一的众筹平台变成健康保障平台,既是商业转型,也是顺势而为。

2018 到 2019 年,轻松集团继续完善健康服务触点,形成了以“筹款—互助—保险—健康服务”为主线的产品矩阵。截至 2019 年底,平台累计帮助超过 250 万个家庭筹得 255 亿元善款。

但转折发生在2020年。随着监管趋严,网络互助行业全面收缩。2021年3月,集团旗下的“轻松互助”宣布关停,同期水滴公司的“水滴互助”、蚂蚁集团的“相互宝”等一同退出市场。

互助时代落幕,意味着轻松集团必须重新定义自身边界。公司自此确立以保险与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发展方向,为日后“去众筹化”和“保险科技化”奠定了基础。

转型(2021–2025)|从生态到产业化

2021 年之后,轻松集团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互助退场、保险主导。

在“轻松互助”关停之后,公司开始全面聚焦保险与健康服务业务,重新梳理组织结构和品牌体系。这一阶段,外部环境同样在变化。监管对保险中介的规范持续加强,健康险渗透率快速提升,保险科技成为资本追逐的新赛道。

对于从众筹起家的轻松集团来说,这既是压力,也是机会。

过去,它靠“救助”赢得用户信任;现在,它要靠“服务与科技”建立新的壁垒。

在随后的 2022 至 2023 年间,公司持续加大保险科技投入,核心目标从“销售保险”转变为“构建保险基础设施”。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完善核保与理赔流程,搭建风险识别模型,并与合作险企在系统对接、数据建模及定价管理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到 2024 年末,公司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 AI Care 智能风控系统,该系统被用于核保、理赔及风险识别环节,可通过数据建模和自动审核提升定价精度与理赔效率。 “AI Care” 的推出,标志着轻松健康完成了从“保险分销平台”到“保险科技服务商”的技术跃迁。

同年 6 月,为推进上市重组,轻松健康集团将原“轻松筹”线上疾病筹款业务正式剥离至北京众意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去众筹化重组。剥离之后,集团核心品牌完全聚焦“轻松健康”,主营方向明确为三大板块:健康管理服务、保险科技服务和数字化营销。这一结构调整让企业摆脱了非保险属性业务,为即将到来的资本化阶段扫清了障碍。

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轻松健康通过旗下保险平台已与 36 家保险公司合作,累计上线 252 款健康险产品,覆盖重疾险、医疗险、慢病险、防癌险等多个方向。(经济参考网) 公司不仅在前端销售环节与险企合作,更深入参与其风险建模、核保支持与用户运营,为传统保险公司提供数字化赋能。

2025 年 10 月,轻松健康集团获得 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在港交所主板发行不超过36,496,400 股普通股。备案文件显示,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保险科技服务及数字营销服务”。这意味着,轻松健康正式获得资本市场的准入通行证,也代表着其从商业模式到监管结构的全面成熟。

从 2021 到 2025,轻松健康的轨迹几乎覆盖了中国互联网医疗与保险科技演进的缩影:

2021 年,互助关停、确定新方向;

2022–2023 年,推进数字化核保与风险管理体系;

2024 年,完成“去众筹化”与 AI Care 系统落地;

2025 年,获得证监会IPO备案,准备迈入资本市场。

理想退场,秩序登台

十年前,“轻松筹”靠一条条转发链接汇聚了无数人的善意。那时的互联网,还是相信人能被故事打动的时代。

可善意并不能构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型。随着虚假筹款、监管趋严、信任成本上升,这个曾靠情绪传播的模式开始塌陷。对轻松筹来说,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于是,理想被一层层剥落。

它先是拿到保险经纪牌照,再组建集团、拓展健康管理,然后逐步砍掉原本最具象征性的众筹业务。每一步都像是对过去的割舍。此前直接触及人心的“帮一帮”叙事,换成了更务实的保险产品、健康管理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从情感逻辑到制度逻辑,从筹款链接到保单签约,它的蜕变有着清晰的时代背景。

在一个监管不断细化、资本趋向理性、信任重新计价的中国互联网中,任何靠共情和流量维系的模式,迟早都要学会计算成本。轻松健康比别人早明白了这点,也比别人付出了更多代价,品牌淡出公众记忆,流量锐减,组织架构几乎推倒重来。

如今的轻松健康,已很少出现在朋友圈的转发链接里。它成了一家做保险科技、做健康服务的公司,更理性,也更现实。它靠的是系统、风控与合规,不是情绪、热点和故事。

但这或许才是它该有的样子:在情感退潮、秩序重建的时代,活下去,要比怀念从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