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口述:洪水漫过窗台只用十分钟
“我正煮着晚饭,突然听见外面喊‘堰塞湖垮了’,跑到阳台时,浑浊的水已经漫过门槛。” 花莲光复乡居民林阿公坐在安置点的折叠椅上,手里攥着浸湿的户口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9 月 23 日下午 3 点 10 分,他亲眼看见邻居家的皮卡被洪水掀翻,68 岁的张阿姨在窗边挥手求救,转眼就被浪头吞没。
这场被台湾气象部门称为 “近十年最强台灾” 的灾难,以猝不及防的姿态撕裂了平静的午后。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引发的山洪,在十分钟内将光复乡主干道变成宽达五十米的 “泥河”。当地消防分队的行车记录仪显示,救援车刚驶出车库就被洪水围困,队员们只能砸破车窗逃生,随身携带的救援设备全部遗失。

失联名单背后:未说出口的牵挂
截至今日中午12时,台湾灾害应变中心更新的伤亡数据刺痛人心:14 人确认遇难,34 人受伤,124 人仍处于失联状态。在花莲县公所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三张写满名字的 A4 纸,红色笔迹标注的 “独居老人” 字样格外醒目。
“我弟弟住在凤林镇的老房子里,电话一直打不通。”48 岁的李女士举着弟弟的照片,在救援指挥部外已经守了 12 个小时。她告诉记者,弟弟因腿部残疾不便移动,洪水来临时很可能没能及时撤离。现场不少家属和她一样,抱着希望反复询问搜救进展,每当有救护车驶过,都会立刻围上去查看。
更令人揪心的是物资短缺困境。在万荣乡安置点,志愿者清点物资时发现,饮用水仅够支撑 24 小时,部分老人因没有替换衣物,只能裹着救援毯瑟瑟发抖。“昨天收到一批饼干,但很多老人牙口不好,根本咬不动。” 安置点负责人无奈地说,道路中断导致外界支援难以进入,目前正靠直升机空投应急物资。

泥泞中的坚守:他们没有放弃
凌晨两点的光复乡,手电筒的光束在废墟中晃动。来自高雄的特搜队员陈铭伟蹲在齐膝深的淤泥里,用手刨开倒塌的木板 —— 这里是失联老人王奶奶的家。“我们每排查一户,就会在门上贴个标记,确保不遗漏任何角落。” 他的安全帽上沾着泥浆,声音因持续喊话而沙哑。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普通人的善意同样动人。屏东县的果农张顺发冒雨驾驶农用卡车,将自家仓库里的 200 箱矿泉水送往灾区;台北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线上支援群,帮助失联者家属整理信息、对接救援队伍。截至今日,全台已有超过 3000 名志愿者参与到救灾行动中。

隔海的守望:从来都是一家人
“听到灾情的那一刻,心里特别难受。” 在厦门工作的台湾青年周奕安,第一时间联系了老家花莲的亲友,得知父母已被安全转移后,立刻捐出一个月工资支援救灾。和他一样,许多两岸同胞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关切,有大陆企业连夜筹备帐篷、睡袋等物资,随时准备运往灾区。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 24 日的表态,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灾害面前更应守望相助。” 这份跨越海峡的牵挂,如同黑暗中的微光,为受灾民众带去温暖与力量。
此刻,花莲的雨还在下,搜救队伍仍在泥泞中前行。124 个失联的名字,是 124 份未完成的牵挂。我们期盼着,在下一个黎明到来时,能有更多失联者平安归来,让等待的家人不再流泪。毕竟,家的方向,从来都是归期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