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出轨后坦诚说开了,为什么关系却更糟了?小心沟通里的二次伤害!

在彻头彻尾的欺骗之后,对彼此保持透明与诚实似乎是唯一的救赎之道。遭遇背叛后,有的夫妻会面对面坐下,决心携手将这段千疮百孔

在彻头彻尾的欺骗之后,对彼此保持透明与诚实似乎是唯一的救赎之道。

遭遇背叛后,有的夫妻会面对面坐下,决心携手将这段千疮百孔的关系缝合。

两人相互追问每一个细节,剖开所有的谎言……眼泪是真的,悔恨是真的,想让一切好起来的迫切更是真的。

你以为这是疗愈的必经之路,难道不是唯有把脓疮里的毒血挤干净,伤口才能开始愈合吗?

然而当所有的话说尽,你们却发现情况比之前更糟。

伤口非但没有愈合如初,反而红肿溃烂,疼痛得钻心蚀骨。

在知晓谎言后,对方脱口而出的每一句甜言蜜语都像是故技重施;出轨方在将自己底裤都脱干净坦诚相见后,虽说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却又多了几分不自在,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另一半。

沟通没有让你们的心靠近,反而让距离变得遥远。

为什么在出轨后,即便夫妻双方坦诚沟通,关系还是好不了?

因为坦诚沟通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灵药。

诚实是一把刀,刀不分善恶,只看被拿在谁的手里。

被医生拿着的手术刀,在医学知识的加持下可以切除病灶治病救人;被歹徒拿着的刀,在过激情绪的裹挟下,却只能是违法犯罪的凶器。

同理,真相的效用也取决于揭露方式与时机,还要权衡接收者当下的承受力。如果只是把诚实理解为口不择言的有什么说什么,便很容易好心办坏事,疗愈的意图反而转为了对被出轨者的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当你们把全部精力都聚焦于揭穿谎言这一行为本身,耗费许多时间精力与能量去追溯谎言的每一个细节,这看似是在探求真相,实质上让夫妻俩有意无意避开了关键核心的问题:你们的关系究竟怎么了,以至于谎言成了填补裂隙的必需品?

如果只是把出轨方钉在十字架上进行道德审判,你或许能获得暂时的道德制高点,作为受害者的一丝心理安慰,却很可能错失对关系进行深度诊断的机会。

谎言可以被揭穿,可只要令谎言滋生的那片土壤依旧存在,你们之间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就还没有消失。你们关系中的疏离,无效交流,缺失共同目标……这些矛盾不是单单坦诚就能化解的。

把一切都押在坦诚沟通上,好比让出车祸瘸腿的人拄着拐杖过架设在高空的独木桥,过得去是侥幸,过不去也实属正常。

出轨后的修复不只关乎事实的正确性,更在于叙事与意义的重建。

真正有助于修复的,是在安全的对话框架中共同修正对过往的叙事,了解并承认各自的感受。应负起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关系才能有弥合的可能性,而不是让真相沦为发泄情绪、彼此攻击的借口。

坦诚,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胡说一气。可是很多人却没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只要竹筒倒豆子一样把所思所想全部说出来,就能得到“坦白从宽”的忏悔。

结果适得其反,抗拒从严坦白也从严,不说还好,一说把伴侣气得不想再过了,让出轨者又是心虚又是委屈,不知怎么办才好。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的诚实里,还缺了几样技巧,才把坦白变成了伤害的尖刀。

在坦白沟通时犯了这些错误,就会越坦白越糟糕:

缺乏节制,过度深入细节

出轨后沟通的时候,常见误区之一是认为“要把一切摊开在阳光下”,觉得只有把每一处隐秘都曝光,受伤的一方才能清算彻底,夫妻俩才能重新开始。

于是,被欺瞒的一方不断追问,陷入对细节的病态迷恋,恨不得连第三者身上有几颗痣都要问清楚;

出轨的一方不能不说,只好问什么答什么,被迫回忆那些未必留下详细印象的细节。

只是,当被雪崩一般的细节淹没时,你会发现掌控这些并没有给你带来想要的掌控感,反而在生活里埋下了无数根时不时扎痛自己的暗刺。

无节制的细节披露导致你的大脑混淆了信息与创伤的边界。

人类大脑的杏仁核对负面情绪与威胁性信息有着极高敏感度,当出轨方用语言描绘具体场景时,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被激活,你将不自觉在自己脑海中“亲身经历”一切,想象力不自觉为其补充更多内容……最终成为在你心中造成更大创伤的“心理植入物”,绕过理性思考烙印在你的潜意识里,形成无法控制、反复出现的闪回与侵入性记忆:

看到一家餐厅,不由得想起对方提及过和第三者一起的约会;

听到一句甜言蜜语,马上觉得这也对其他人说过;

伴侣陪在你身边,你怀疑地打量着对方,不知道ta此刻是否像坦白过的那样想着别人;

……

过度的坦诚把背叛具象化为无数个盘旋在你心头的心魔,不仅没能消除痛苦,反而把痛苦复制增殖,扩散到了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中。

而对出轨的一方来说,这样的追问也不好受。

他们或许本来希望通过承受坦白的痛苦来换取伴侣的宽恕,又或者急于摆脱罪恶感。但他们随后会发现自己把一切想得太简单。

在无止境的逼问里,出轨者感到自己已经说清了所有能说的,但对方似乎就是无法感到满足,一再咄咄逼问:当时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到底喜欢第三者哪里?我究竟哪里不如对方?

渐渐地,坦白从说出真相,变成了对另一半想听什么答案的揣测,回答出来的细节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下意识的编造,坦白变成了相互折磨。

如果不能问细节,那能问什么?

我建议你用探索意义来代替挖掘事实,把沟通重心从“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比起看完出轨者和第三者的每一句聊天,不如诚实剖析他在这段婚外关系里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养分;

比起考据对方什么时候认识第三者,不如搞清楚你们从什么时候不再对彼此有了解的欲望。

记住,出轨者的坦诚是为了守护你们的未来,不是给两个人带来新的噩梦。

缺乏情绪缓冲,接不住彼此的感受

在过多的事实细节之外,过多的情绪没有得到缓冲,也会给关系带来伤害。

在出轨被揭露的那一刻,遭受背叛的一方所面临的内心冲击无疑是最大的:

信任基石瞬间崩塌,过往所有美好记忆都得打上个问号,连自我价值感都被碾得粉碎……你心中的每一缕思绪都浸透了被抛弃的恐惧,燃烧着被欺骗的愤怒,又逃不开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种时候,要求原配还要进行理性对话才是不理性的。

遭受背叛的人必然会痛苦,怒吼,指责,质问:

“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

但他们此刻想要的绝不是苍白无力的答案,那只会被认为是狡辩,而是有人能接住他们的痛苦,稳住心中倾倒的支柱。

只是在此时,出轨方大多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自己也处于内在混乱之中,既内疚,又羞耻,也同样感到恐惧,害怕家庭就此被拆散,害怕自己的丑事被宣扬出去闹得不可收拾……因此,在面对另一半倒山倾海而来的汹涌情绪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承接,而是急于为自己辩护,希望用逻辑与事实的“水”浇熄情绪的“火”:

“我是爱你的,第三者只是个玩意儿,你怎么能和ta比?”

“我只是一时发昏,没控制住自己……”

“你别这样,难道你不顾孩子,不要这个家了吗?”

出轨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坦诚的,不过是在解释事情真相,希望降低行为的恶意程度来减轻另一半的痛苦,也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不可原谅。

然而,原配越感觉自己的痛苦没有被看见,指责就会更加尖锐;出轨方越解释,越感到自己说什么都错,说什么都被曲解,挫败与无力感让他们也产生防御甚至反击。

夫妻俩都在声嘶力竭表达,却没有人在倾听。

当双方的需求相互冲突,就会越“坦诚”关系越恶化。

伴侣表达强烈情绪时,别忙着回应内容,首先要做的是成为对方的镜子,清晰映照出他的情绪状态,确认对方想表达的感受,让另一半切实感到你在看到,在倾听。

尤其是出轨方,更需要暂时放下辩解的冲动,全身心去体会对方的痛苦,全然承认。

承认主观感受,不要为事件的细枝末节争辩。

你要用行为来向伴侣传递这样的信息:“在你痛苦时,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站在一起,不会站在你的对立面,为自己辩解。”

诚实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包裹在同理心之中来减缓冲击,才不至于造成更多伤害。

缺乏行动兑现机制,沟通沦为空谈

没有沟通不行,只有沟通更是万万不行。

即便沟通之中没有什么问题,但日子总要过下去,很多夫妻在生活回归日常后,婚姻里原本的问题便暴露无遗。

出轨者的确痛哭忏悔了,也答应会改,承诺不再和第三者联系。但他们对家庭的情感投入,对伴侣需求的关注也没有变多,手机还是不愿意给你看,对敏感问题依然闪烁其辞,甚至不耐烦。

难道那场恳切的谈话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你们的关系里缺乏把意图转化为行动的机制,缺乏外在约束的情况下,出轨者的确容易不自觉回到旧轨道,改变毕竟是困难的,还是留在舒适区里不动弹最轻松。

因此,有效的修复必须将沟通里的坦诚进一步嵌入到行为体系中,让语言与行动形成因果链条,承诺得到兑现,沟通才不会沦为空谈。

比如,当出轨方承诺不再和第三者联系的时候,就一起谈好以后需要主动报备行程,让你知道对方在哪,和谁在一起,什么时候回家;

当出轨方说以后要对家庭付出更多,也要说清楚付出到底指的是什么,可以是承担家务让受伤的原配有更多时间疗愈自己,也可以是在日常给予更多情感关注,策划二人世界的约会等等。

如果承诺的行为没有执行到位,也需要相应的复盘机制,不断校准双方的行为,强化承诺的严肃性,避免每次违约后情绪化的拉锯战。

每一次承诺被兑现,夫妻间的信任就能增加一分。

沟通不落到实处,再诚恳也不过是空头支票。

说完了沟通中缺乏技巧的后果,我也要强调,这不是在说沟通无用,是想告诉你——不必把沟通过度理想化。

很多人在出轨把好好谈谈当救命稻草,然而事情没这么容易。

沟通的力量在于让人看见真实,决定关系走向的始终是在沟通之后,你们如何行动,如何面对关系。

对话或许能让夫妻双方的情绪得到一时纾解,但要让信任重新生根,还要通过无数次日常生活中的磨合:每天按时到家的脚步声,主动汇报行踪的透明度,一次次兑现承诺带来的稳固感……这些细节是沟通的回音,强化着对话的力量。

语言不只被用来辩护和控诉,而是用来修复与共情,这样的沟通才有生命力。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