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最后几天,K字签证生效在即。因应时应景,K字签证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只是,网络上流传的解读大多偏向负面。9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专门发微博,表示曲解K字签证只会误导公众。不过,K字签证成为舆论风暴眼的背后,本质是太多太多和“人”有关的现时社会问题。
政策需要与时俱进调整,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没有问题。就像,国家推出K字签证,吸引外国人才,这本身是一件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但是,如果旧的政策太过深入人心,就很可能会成为新政策调整的阻力。在这次围绕K字签证的负面评论里,深刻影响几代中国人的计划生育政策,再一次被旧事重提。毕竟,曾经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人口少出生了成千上万。这也就造成了,任何有可能造成外国人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政策,都会自然成为舆论的靶子。因为,只要有人表示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为了给外国人腾地方,就会成为舆论场上横扫四方的大杀器。所以,放宽外国人进入限制这件事,在中国具有特殊性,不止是要向公众说明这件事的必要性,还要尽快解决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不利舆论因素,把计划生育这块拦路石搬开。
中国社会上,当前并不存在大规模移民问题。但是,有被移民问题搞得一个脑袋两个大的欧美国家“珠玉在前”,中国人“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已经对移民话题形成了深深的恐惧和排斥心理。当然,这种排外心理的形成,和国内媒体多年来聚焦欧美各国移民冲突进行报道不无关联。只不过,当中国如今也开始放宽外国人入境门槛儿的时候,之前那些媒体关于移民问题的新闻报道,就显得特别尴尬。以至于,在国人心目中,移民只会带来负面结果,不会产生任何正面效应。显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内媒体针对欧美各国移民问题的宣传口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了,让人们也看到移民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非穆斯林国家,对外来移民的排斥中,还存在针对伊斯兰信众的,这种不按国籍按宗教的排斥。这种排斥的形成源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基督教文明的欧美在全球范围,主导了对伊斯兰文明的污名化;二是国内伊斯兰激进主义抬头,刺激到了非穆斯林群体的情绪反弹。这里面,既有国际话语权争夺的问题,也体现了国内民族、宗教的复杂问题。K字签证被曲解的背后,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问题的,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发泄口。如无意外,K字签证所面临的曲解,过段时间就烟消云散了。但是,背后所折射出的这些问题,显然不会这么轻易消失,依旧不得不需要正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