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西游记》为什么泾河龙王少下雨就被砍头,妖精却能随意唤雨呢?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第642期 《西游记》中,为什么泾河龙王少下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第642期

《西游记》中,为什么泾河龙王少下了几点雨就被砍头,那些妖精却能随意唤雨呢?听萨沙说一说吧。

小说中,关于下雨的情节错综复杂,充满古怪。

泾河龙王虽为一方水神,只因胡乱修改玉皇大帝的下雨命令,稍微推迟了下雨时间,减少部分降雨量,最终竟然被玉皇大帝斩首。

在我们看来,龙王充其量只是犯了轻微的渎职罪,又是触犯,明显是罪不至死。

显然,这一事件,不仅体现天条律令的森严,也映射出神权体系中的等级与秩序,甚至比人间还要夸张: 泾河龙王又按落云头,还变作白衣秀士,到那西门里大街上,撞入袁守诚卦铺,不容分说,就把他招牌、笔、砚等一齐捽碎。那先生坐在椅上,公然不动。这龙王又轮起门板便打,骂道“这妄言祸福的妖人,擅惑众心的泼汉!你卦又不灵,言又狂谬!说今日下雨的时辰点数俱不相对,你还危然高坐,趁早去,饶你死罪!”

守诚犹公然不惧分毫,仰面朝天冷笑道“我不怕!我不怕!我无死罪,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别人好瞒,只是难瞒我也。我认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泾河龙王。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你还在此骂我?”

最终,泾河龙王就被魏征在睡梦中斩了。

仔细分析,龙王只是下雨命令的执行者,一条任人摆布的工具龙而已。一旦他擅自更改降雨的命令,就会面临生命的危险。

与此相反的是,而那些逍遥于天地间的妖精们,反而可以随意呼风唤雨。

他们似乎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自由,能在规则的边缘游走,甚至轻易挑战至高无上的权威:”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因我万圣老龙生了一个女儿,就唤做万圣公主。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招得一个驸马,唤做九头驸马,神通广大。前年与龙王来此,显大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

九头虫就可以随便下血雨,借机盗走佛宝,却不担心因这诡异的血雨受到任何惩罚。

除了九头虫以外,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也拥有降雨的神奇能力。在扑灭火焰山的最后阶段,随着芭蕉扇的舞动,天空就降下甘霖:孙大圣执着扇子,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行者喜喜欢欢,又搧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第三扇,满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

相比起来,孙悟空显得更为神通广大,可以跳过玉皇大帝直接借雨。

被唐僧赶走以后,孙悟空回到被烧毁的花果山,设法借雨使得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花果山再次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那大圣把旗拆洗,总斗做一面杂彩花旗,上写着“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齐天大圣”十四字,竖起杆子,将旗挂于洞外,逐日招魔聚兽,积草屯粮,不题和尚二字。他的人情又大,手段又高,便去四海龙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前栽榆柳,后种松楠,桃李枣梅,无所不备,逍遥自在,乐业安居不题。

关键在于,孙悟空跳过玉皇大帝借雨,还不止这一次。在遇到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时,孙悟空无法独自应对,只能邀请四海龙王降雨灭火。

尽管龙王们起初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应允了孙悟空的请求。在没有得到玉皇大帝批准的情况下,四海王龙就直接降雨相助:须臾间,三海龙王拥至,问“大哥,有何事命弟等?”敖广道:“孙大圣在这里借雨助力降妖。”三弟即引进见毕,行者备言借水之事,众神个个欢从。那妖王与行者战经二十回合,见得不能取胜,虚幌一枪,怎抽身,捏着拳头,又将鼻子捶了两下,却就喷出火来。那门前车子上,烟火迸起;口眼中,赤焰飞腾。孙大圣回头叫道“龙王何在?”那龙王兄弟,帅众水族,望妖精火光里喷下雨来。

那么,降雨究竟是否需要玉皇大帝的审批呢?

《西游记》的降雨是不一样的,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走正式程序的下雨。

这一种是遵守正式程序的下雨,占全部降雨的百分之九十九。

在《西游记》中,下雨绝非小事,同政府军出兵打仗差不多。

通常是玉皇大帝发现民间长期没有下雨,或者有民间法师、高僧苦苦求雨惊动了上天,玉皇研究后批准降雨。接着,由玉皇大帝确认下雨的时间、地点、降雨量等关键信息,并将命令传达给当地的龙王。

龙王接到圣旨以后,必须严格执行降雨任务,不能有大的偏差,不然就是违法犯罪。

对此,龙王说的很清楚:龙王道“我虽司雨,不敢擅专,须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几尺几寸,甚么时辰起住,还要三官举笔,太乙移文,会令了雷公电母,风伯云童俗语云,龙无云而不行哩。”

这么来看,龙王只是执行降雨的小角色,是整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降雨流程颇为繁琐,是否降雨首先取决于玉皇大帝的心情。这也是他影响民间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有时候比天兵天将还厉害。

降雨的前提主要是两个,一是这里长期干旱,二是有人祈求下雨。

祈求下雨者,主要是民间有法力的各色人等,如车迟国的三个国师:天君道“那道士五雷法是个真的。他发了文书,烧了文檄,惊动玉帝,玉帝掷下旨意,径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来,助雷电下雨。”

车迟国三个国师属于道教旁门的高手,修炼成功五雷法。所谓五雷法,类似于今天的市长热线,可以将祈求直接传递给玉皇大帝。然而,即便请求送达,玉皇大帝是否批准还需看他的心情。

另外就是这里长期干旱,为了避免大量民众死亡,玉皇大帝会下令降雨救灾。

然而,如果玉皇大帝对民间长期干旱熟视无睹,就会形成可怕的天灾。

在天竺国凤仙郡,由于郡守“将供奉玉帝的供桌推倒,将贡品喂狗,还出言辱骂上天”,玉皇大帝长达三年不允许在这里降雨。这导致整个郡的老百姓死亡三分之二,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后来,孙悟空为救此地百姓,带着全郡民众真诚忏悔,并让他们皈依宗教,玉皇大帝感到颜面有光,才下令降雨,拯救了众人。

总之,几乎所有的降雨,都必须玉皇大帝本人批准,走政府正式的审批流程。

第二种,孙猴子的乱来。

小说中,没有经过玉皇大帝批准的所有降雨,基本都是孙猴子的擅自乱来。

上文说了,白骨夫人事件后,孙猴子被赶走回花果山。

此时,花果山已在二郎神的攻击下被烧毁大半,孙悟空就向龙王借雨,迅速恢复了山中的生态环境。

在对付红孩儿的时候,孙悟空也没有上天祈求,而是直接让龙王降雨。龙王虽稍显犹豫,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为什么会这样?也是有两个理由。

一来,孙悟空所求的这些雨,严格来说根本不是真正的降雨。

上文中,龙王明确说了,正式降雨需要一整套班子。除了龙王以外,还要有雷公电母、风伯云童,负责打雷劈闪电,刮大风显乌云。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唱戏,生旦净末丑都要具备,缺一不可。

那么,如果孙悟空不需要这种正式的降雨,就可以部分规避向玉皇大帝申请的流程。

在朱紫国,孙悟空为哄骗国王,竟将马尿当作药物,还故弄玄虚地需用雨水调和服用。

孙悟空召唤龙王前来,但后者不敢随便降雨:龙王道“大圣呼唤时,不曾说用水,小龙只身来了,不曾带得雨器,亦未有风云雷电,怎生降雨?”

孙悟空却表示不用正式降雨,随便给一点雨水就行了:行者道“如今用不着风云雷电,亦不须多雨,只要些须引药之水便了。”龙王道“既如此,待我打两个喷涕,吐些涎津溢,与他吃药罢。”行者大喜道“最好!最好!不必迟疑,趁早行事。”那老龙在空中,渐渐低下乌云,直至皇宫之上,隐身潜象,噀一口津唾,遂化作甘霖。

可见,上天的法律同民间一样,也不是铁板一块。像龙王这样不走正式流程的降一些毛毛雨,玉皇大帝根本懒得过问。

孙悟空当年恢复花果山生态,所借的雨水恐怕就是一点细雨,同在朱紫国借雨差不多,自然不会触怒玉帝。

二来,取经是玉皇大帝强力支持的,孙悟空有如尚方宝剑在手。

玉皇大帝多次派遣天兵天将协助孙悟空,区区一点雨水更是不在话下。龙王们深知,玉皇大帝允许他们无条件的帮助孙悟空打怪,才敢在对付红孩儿的时候擅自下雨。

事实上,在车迟国时,孙悟空就让龙王们直接违背了圣旨,不允许他们按照玉皇大帝的命令降雨:行者道“既如此,且都住了,同候老孙行事。”果然雷也不鸣,电也不灼。那道士愈加着忙,又添香、烧符、念咒、打下令牌。半空中,又有四海龙王,一齐拥至。行者当头喝道“敖广!那里去?”那敖广、敖顺、敖钦、敖闰上前施礼。行者又将前项事说了一遍,道“向日有劳,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为助力。”龙王道“遵命!遵命!”

于是,龙王们被迫拖延降雨时间。要知道,这可是有玉皇大帝命令的正式降雨。那么,按照泾河龙王的先例,四海龙王也应该判处死刑。

然而,孙悟空有高层关系,龙王们当然就不怕被处分。

第三种,各种妖术不是真正的降雨。

上面说到,九头虫曾经施展妖术下了一场血雨,从而盗走了祭赛国的佛宝。

这场血雨不是真正的降雨,而是九头虫自带的一种妖术。

传说中,九头虫所到之处时常会出现血雨,它才会被民间普遍认为是不祥之物。

道理也是一样,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在连续扇了49下后,天上就下起小雨,火焰山从此彻底熄灭了。

这也是芭蕉扇的妖法属性所致,而不是真正的降雨。

芭蕉扇只是针对火焰山一处地方有效,并不能用于其他地方的降雨。

可见,这只是芭蕉扇的特定妖术,类似于今天的消防车,专门将附近河流湖泊的水,用妖法搬到着火点来灭火,同传统的降雨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说,芭蕉扇大体相当于水德星君的白玉盂儿,只是将黄河之水搬运过来杀敌而已,而不是操控天气。

那么,问题来了,泾河龙王难道不是极其悲惨吗?别人乱降雨就没事,他仅仅因为少降了几点雨,就被判处斩首!

大家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泾河龙王被砍头其实是,《西游记》整个取经故事的开始。

如果泾河龙王没有因为少降雨被砍头,他就不会向唐太宗求救;如果唐太宗没有接到泾河龙王的求救,就不会灵魂出窍去地府的三曹对案;如果唐太宗没有去地府受到很大惊吓,就不会邀请高僧举办超度的水陆法会;如果唐太宗没有举办水陆法会,他就不会认识唐僧,那么唐三藏、唐御弟这些身份也不存在,更不会有后来唐僧取经的一切事情。

换句话说,泾河龙王的命运早就注定了,他不死就压根没有《西游记》故事的存在。

那么,泾河龙王因为同袁守诚有私怨而故意乱改雨量,极有可能是中了别人的圈套。难怪能掐会算的袁守诚从始至终都异常冷静,他可是提前看过剧本的,知道怎么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泾河龙王,傻乎乎的入了套。

这条龙,真惨啊!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