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日前讲了一句大实话:“面对中美,欧洲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甚至上不了谈判桌。”
话很难听,但没讲错。

但她没往下说——为什么会上不了桌?
是因为经济不行?科技落后?还是军事太弱?
都不是。
航母?法国有。先进战机?阵风台风不算差。军工体系?莱茵金属加班加点也能产。
欧洲真正的问题,出在政治水平的全面崩塌。
低到什么程度?我们常调侃印度“又菜又爱玩”,但莫迪的战略定力、左右横跳的功夫,放在布鲁塞尔和柏林,能吊打现在台上绝大多数欧洲政客。
欧洲的“大脑”,几乎处于宕机状态。
这不是情绪输出,是事实判断。

前段时间中国举办的重要阅兵仪式,欧盟主要领导人,一个都没到。
很多人说:这是中国没面子。
错了,这恰恰是欧洲的悲剧。
我不是说欧洲必须“亲华”,但站在欧洲自己的利益角度——
你连“表现出独立外交意愿”的勇气都没有,美国还会正眼看你吗?
出席反法西斯纪念,本是一个绝佳的战略亮相机会:
历史正确、立场正当、中国欢迎、俄罗斯也不会反对。
你来了,就意味着:
“我,欧洲,仍是一支独立力量。我能自主选择伙伴,也能自主定义敌人和朋友。”
而现在呢?
欧洲用集体缺席告诉世界:我们依旧活在美国的阴影之下。

美国前阵子直接在俄乌谈判中公开羞辱欧洲——“你们没资格上桌,旁听席给你们留了位置。”
就这?马克龙居然还能忍?
你不是想当“欧洲总统”吗?
你不是嚷嚷“战略自主”吗?
关键时刻连来北京溜一圈都不敢?
说到底,欧洲现在最缺的,不是坦克导弹,是政治胆识。

这几年欧洲政坛的“魔幻现实”越来越不掩饰了。
一批毫无政治经验、甚至明显带有代理人标签的人物,纷纷走上高位:
立陶宛刚选出一位90后女总理,从政经验几乎为零;
某国领导人被扒出早年是夜店公关,另一个则是酒保出身;
更别提欧盟“天花板”冯德莱恩——
她40岁前住在美国相夫教子,毫无从政经验。
回到德国后,却如坐火箭:
首次参政就是联邦副部长;
三年直升国防部长;
被曝光多笔经费流向美国机构;
博士论文查重率高达70%,学术造假几乎实锤;
在德国混不下去后,她转身竞选欧盟委员会主席——
居然成功了。
这就差直接把“我是美国代理人”写脸上了。
你或许会问:欧洲选民看不出来?
欧洲精英没有反应?
不是看不出,是政治正确的话语体系已经绑架了选择。
“性别平等”“政治新鲜人”“打破旧精英”……这些口号美好又正确,但却让一批缺乏能力、甚至别有背景的人走上高位。
政治,彻底演成了表演。

有,但声音被压下去了。
马克龙几年前高喊“北约脑死亡”,他是懂的。
舒尔茨一度犹豫要不要跟风制裁中国,他也是懂的。
但为什么最终总是走向绥靖?
因为欧洲的决策机制已经瘫痪。
欧盟不是一国,27个国家要达成共识极难;
媒体和NGO大量被美国资本渗透,持续炒作价值观议题;
选民被身份政治带偏节奏,关注LGBT、环保口号胜过真实利益;
政治家只能短线操作,不敢做长期战略布局。
结果就是:
明明知道不该跟风制裁俄罗斯,结果跟了,能源价格爆了;
明明知道不该禁用华为,结果禁了,5G建设慢了;
明明知道不该和美国一起搞对华脱钩,结果嘴巴上说“去风险”,身体很诚实。
欧洲就像一个被绑架的巨人——
有力气,没方向;有肌肉,没脑子。

短期内,看不到希望。
这不是唱衰,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
政治结构决定了效率低下:一票否决制、共识决策,导致任何大事都难以推进;
安全上无法摆脱美国:北约框架仍在,欧洲防务自主遥遥无期;
经济面临去工业化:能源成本暴涨、产业链外迁、创新速度落后于中美;
社会分裂加剧:右翼崛起、移民冲突、贫富差距拉大,内部共识难以形成。
除非发生重大变局:
比如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公开退出北约,或者俄乌冲突外溢导致欧洲被迫战略觉醒。
否则,欧洲很可能将继续走下坡路。

国际政治从来尊重实力,但更尊重胆识。
你越是摇摆,越是想讨好所有人,就越会被所有人看不起。
欧洲缺的从来不是航母、战机、或者GDP数字——
它缺的是一个清醒的政治阶层。
如果继续被冯德莱恩这样的代理人领导,
如果继续让外交被价值观绑架,
如果连在北京露个面都不敢……
如果欧洲继续装睡,如果政治精英继续沉迷于“表面正确”而毫无战略定力。
那么等待它的,绝不是“复兴”,而是持续的被边缘化。

大国博弈,从不同情弱者,更不会给“不敢亮剑”的玩家留座位。
欧洲的好日子?
或许还在后头。
只是这个“后头”,恐怕要比想象中更远、更艰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