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捷达VS8成都上市:德系老将玩起新花样,性价比之王再出拳

9月5日,成都东郊记忆新演艺中心的聚光灯下,捷达品牌首款旗舰SUV VS8正式揭开面纱。这场以 "VS8登场,霸气开场"

9月5日,成都东郊记忆新演艺中心的聚光灯下,捷达品牌首款旗舰SUV VS8正式揭开面纱。

这场以 "VS8登场,霸气开场" 为主题的发布会,没走传统车企"PPT 堆参数"的老路——品牌代言人雷佳音带着观众"云逛"捷达成都工厂,从冲压车间的机械臂到质保实验室的检测仪器,把德系工艺的严谨性拆解成一个个看得见的细节。

这种"沉浸式体验+脱口秀式讲解"的组合,让人想起捷达从大众子品牌独立时的那句承诺:"既要德系基因,也要中国味道"。

从合资基因到本土进化:捷达的 "新公司算盘"

发布会前几日,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成都经开区管委会的三方签约,为VS8的登场埋下伏笔。

新成立的捷达品牌公司,计划在2028年前推出5款新品,其中4款是新能源车型。这个时间点很微妙——当不少合资品牌还在新能源转型中犹豫时,脱胎于大众的捷达,正借着 "政企+中外合资"的新范式,把"本土化自研"提上日程。

VS8的上市,正是这场战略升级的第一个落点。作为捷达品牌的旗舰SUV,它身上既有大众MQBEVO平台的"老底子",也带着针对中国家庭的"新调整"。

就像雷佳音在探访工厂时调侃的:"以前觉得德系车是'工程师思维',现在看捷达,是把工程师的严谨和咱过日子的需求拧到了一起。"

产品力拆解:安全当底线,空间玩明白

捷达VS8敢称"旗舰",硬数据是底气。车身80%用了高强度钢,配上全车9个安全气囊,这在10万级SUV里不算常见——要知道,不少同价位车型还在纠结"后排气囊要不要减配"。

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搭了17颗高精传感器,全速域巡航能缓解长途疲劳,电容式方向盘还能盯着驾驶员状态,紧急情况直接介入,这套组合拳把"安全"从被动防护做成了主动守护。

设计上,"霸王战甲" 车身和战盾格栅一眼就能认出是捷达风格,但细节里藏着巧思:前后贯穿式大灯有3种动态效果,悬浮角灯能自动照亮盲区,发光Logo在晚上开出去辨识度拉满。

2731毫米的轴距不算同级最长,但25处储物格+654升后备箱,把"家庭用车" 的需求摸得很透——孩子的安全座椅、老人的代步车、周末露营的装备,塞进去绰绰有余。

智能座舱是个小惊喜,14.6英寸悬浮中控屏+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不算稀奇,但AF防指纹、AR 防倒影功能,解决了晴天开车屏幕反光的老问题。

DeepSeek与豆包双AI大模型加持的语音交互,试了下 "打开天窗 + 调低空调" 的连续指令,反应比不少新势力车型还快。

动力上,1.4T发动机配爱信6AT变速箱,110kW最大功率、250N・m 峰值扭矩,起步超车不肉,百公里6.95L的油耗也够实在。

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独立悬挂组合,滤震效果比捷达老款SUV好不少,过减速带时后排颠簸感明显减轻。

营销破圈:从"说技术"到"讲人话"

这场发布会最让人印象深的,是它把"技术宣讲"变成了"故事分享"。雷佳音聊自己开车带家人出游的经历,老车主吐槽"以前觉得SUV油耗高,直到开了捷达",供应商揭秘"每块钢板都要过三次质检"——没有晦涩的术语,全是生活里的场景。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从大众旗下的"国民车"到独立品牌,捷达一直想撕掉"老气"标签。

这次联动工厂探访、用脱口秀讲产品,本质上是在学"用户语言":年轻人不爱听"平台多先进",但关心"安全能不能放心";家庭用户不在乎"参数多牛",但在意"空间够不够用"。

就像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高解放说的:"捷达的底线,就是用户的放心线。我们不用' 最'字吹牛,只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做好。"

价格牌:9.59万起,合资SUV的"性价比杀招"

发布会尾声,95900元(全能版)、105900元(智行版)、109900元(至尊版)的价格一公布,现场掌声比预期更热烈。这个定价,比同级别合资SUV低了1-2万,甚至逼近自主高端车型。

再加上四重权益 ——24期免息、至高5000元置换补贴、基础流量终身免费、老带新送1500元积分,捷达把"性价比"这张牌打满了。

要知道,10万级SUV市场里,合资品牌要么减配,要么价格虚高,自主高端品牌又总在"堆配置"和"控成本"间纠结,VS8这手"德系品质+亲民价",确实戳中了不少家庭用户的痛点。

依点评:捷达的"新战场"

VS8的上市,不止是捷达SUV矩阵多了一款车。从新公司成立到新能源规划,从营销创新到价格策略,捷达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一个问题:当合资品牌遇上"存量竞争",除了拼品牌,还能拼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雷佳音探访工厂时说的那句话里:"以前觉得'德系品质'是个标签,现在看,是把每个细节做到让用户觉得'值'。"

对捷达来说,VS8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新能源车型、海外市场拓展,才是更关键的考验。但至少现在,这个从"国民车"走来的品牌,已经学会了用新姿势和用户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