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环绕薄刀峰
文/石清华
约八点醒来,躺在软硬合适的宽大床上,很是惬意,想多待一会儿。
“小杜、小杜,请拉开窗帘、打开电视机、关闭空调。”
“好的。”
温柔和气、吐词清晰的床头广播回应,几秒钟之内即执行了指示。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环境里,人的智能、体能可能会退化。
看了一会儿手机,知道儿子九点至十点间开会,给儿媳妇发信息询问小石头早餐没。很快,小石头的舅舅已将早餐券送来。早餐后小石头去三胜广场坐旋转木马、小飞车,我溯小溪上行。“淙淙”碧水,迈着抑扬顿挫的步子,轻盈东向、义无反顾,一点也不恋向来之处。溪岸干净的黄沙在阳光下闪射金光。抓起一把黄沙,干净细小圆润,无论怎么用手搓,也不必担心被沙粒划破手。那全得益于涓涓细流,经成千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搬运冲刷,使无论大小的沙粒,皆圆圆的,没有了任何棱角。离岸稍高一点的地方,当地农民在大小碎石间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地,种上蔬菜。扒开菜垄边黑色的沙泥,里面的沙也是黄色的,但比近水边的黄沙要细腻得多。又细看溪底大小石块间,有大大小小的黄中带黑的沙粒。捞起一把沙粒,有大有小,整体上比岸边的沙粒大许多。从手里的沙粒中,仿佛看到了从石块到卵石到沙粒的进化过程。由此看来,不少科学家也许在这些细微的差别中,发现了事物的某些规律吧。
不一会儿,一行八人集合,两车沿着去罗田县县城方向向景点出发。车在比较平缓的盘山公路上旋转,缓缓上行、慢慢下坡。车速不快,坐在车内稳如泰山,偶尔有稍陡一点的坡,也不心慌,可观赏两边山上的竹树。不一会儿,眼前一亮,群山之间闪出一座水库。停车峭壁下,站到一块平坦的巨石也即观景台上,众山环抱一泓碧水,水面远处有许多树枝似的分岔,伸向山间的狭谷,不可知其源。观景台旁伫立一牌:天堂湖。也许距湖面太高,水景如何,不甚了了。若绕湖一周,则会收获神人濯足池、仙女梳妆镜、百姓活命泉之类的传说。
十二点多钟到达薄刀峰风景区,该景区位于罗田县境内大别山主峰西侧,鄂、皖交界处。主峰海拔1404.2米,是千里大别山的主峰之一。购票存背包,只带吃的喝的轻装登上景区的中巴车,可大大减轻游客的运动量。除年轻力壮、愿意徒步爬山者外,大多数游客选择乘车上高山。
中巴车慢慢把回形针似的灰白色水泥路甩在身后,车行三十分钟左右停下,游客开始在山脊攀爬。小径或平缓或陡峭或长或短,皆为台阶或凿石防滑。稍险一点的地方即有坚固的护栏,只要游客略微注意,就可确保安全。上下的游客不拥挤,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时不时地擦身而过或等待对方通过再前行。我们分别在孙子的前后,随他一小步一小步往上爬。我则在孙子身后小声说:“一上一上又一上。”
小石头回头“嘻嘻”一笑:“爷爷,我又一上啦。”
“一上上到高山上。小石头你看,白云在你的脚下了。”
“是的,我们爬了好高哇。”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这是明朝唐伯虎写的爬山诗。”
我们在鹤皋亭前小憩。头顶的红日被松柏遮挡,比在山下凉爽得多。眺望山下连绵的小山次第而上,山旁山、山后山、山上山,山山相连向远方。山山坡前红瓦白墙的民宅,或孑然独立或三五家一群或横竖成列,无论多少、样式如何,皆为寂静的群山平添了无限生气。近观亭壁铭文:鹤皋亭位于薄刀峰主峰,海拔1404.2米。为清末三层六方四窗八角式样,过去亭上留有一绝联:峰上亭、亭下峰,亭峰皆立众峰中,峰威千古,亭威千古;山外水、水内山,山水尽收孤山前,山秀万年,水秀万年。现作为森林防火瞭望哨用,亦供游客登高揽胜。
没走几步,一横卧的黑色石块勒文:我在薄刀峰很想你。紧挨着一黑色大石直立,竖刻:薄刀峰海拔最高处1404.2米。似乎没费多大的劲,大约已经到达了薄刀峰最高点。
听别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无论难不难,都得下。从提示上得知,一路下到山底,还有十五个观景点,皆据所处之地的特点,取了响亮的名字。
卧龙松,号称大别山第一奇松。树高2.6米、胸径35厘米,平均冠幅八米。据植物专家考证,卧龙松学名黄山松,其生态学年龄800余年。其立于裸岩之中,几无覆土,枝材舒展,朝迎晓日,暮送烟霞。虽饱经风霜雨雪,愈加清秀挺拔,被人称作大别山“百树之王”。松立悬崖峭壁上,观者站在弹丸之地,卧松遮眼,不见深渊,方可胆大一点。若与松留影,则需抓紧护栏,小心翼翼地靠近树干。
下行的路险、陡、窄。有的台阶几乎是垂直的,只能手扶栏杆,缓慢地上爬或退行着下,一步一个脚印,丝毫不敢大意。有的路在两片大石之间,每片大石似乎直插下去,深不见底。两手扶石块勉强通过,稍胖一点的需侧身才行。一路下行,宛若在刀峰上舞蹈,时而胆颤心惊。
穿过窄道,路面稍宽一点,坐在条石上喘喘气,静静心,才好前行。抬头仰望,有两块黑色的大石块上下重叠,上面的中间稍高,两边略低,形似鸟背。下面的稍大,向两边延伸,如鸟儿展开的翅膀。两石前面的中间,有一小块石头,大约算是鸟舌。旅游区将其命名雄鹰觅食,并在旁边刻石介绍:花岗岩象形石。岩体为晚白垩石(6500万年前)含斑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发育三组节理,并有两组陡倾节理相互穿切,在常年风化及重力作用下,形成多面凌空的“利喙”状象形石。绝大多数游客不知专家所云,大约是告诉游客,对眼前所见,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从薄刀峰最高处而下,大人小孩皆有下山乏力之感。无论年龄大小,步子似乎都显得沉重、缓慢。有些五六岁的孩子,哪怕行进艰难,也在成人的看护下一步一步下台阶。即使家长有心有力气背孩子,也不敢背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稍有不慎或突然乏力,原本欢乐出游将会是一场灾难。
我们带着孩子也许下得慢一些,用了近四个小时才回到山脚出发处。有人查看手机统计的步子,说差不多走了六公里。如果从我们下山的路线上到主峰,再以我们乘车的路线走下去,即使身强力壮,也得五小时才行吧。这也好,每天看一个景点,不急不忙,也还算轻松吧。
平安下山,长舒一口气,儿媳妇号令:“走,我们去找吃饭的地方。”
很快即在热闹的景点附近找了个酒店,摆桌一块黑色大石旁,罗田吊锅理所当然唱主角。大家吃喝说笑,疲惫烟消云散,只把欢乐写在脸上。我则下瞰红色旅游公路上来去的车辆,仰望爬了半天的山峰。发现只是从薄刀峰的一个侧面——东边乘车而上,再从“刀峰”南侧爬下来回到起点,刚好绕了一个圆圈。
游客攀上爬下,正好一个圆圈。不知是旅游中心主观设计,还是客观如此。人们从出生到回归自然,既是一个圆圈,也是人人追求的圆满呀。
(2025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