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捡瓶少年到投资传奇

《财商养成第一课》作者;吉姆•罗杰斯​​今天,我们开始正式共读吉姆·罗杰斯的《财商养成第一课》。这是一本老父亲写给女儿的

《财商养成第一课》作者;吉姆•罗杰斯

​今天,我们开始正式共读吉姆·罗杰斯的《财商养成第一课》。这是一本老父亲写给女儿的书,倾注了罗杰斯一生的智慧和经验。

提起吉姆·罗杰斯,总绕不开“传奇”二字。他与“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索罗斯并称“全球三大投资家”,37岁就靠智慧实现财富自由,两次环游世界挖掘投资机遇,更是早在三四十年前就笃定,21世纪必将属于中国。

看完罗杰斯的人生履历,有人可能会说,又是有钱人家的故事,和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赚钱的秘诀,他们永远也不会告诉我们。然而,要是这么想,那我们就太低估罗杰斯和这本书的价值了。

罗杰斯的人生故事,是一个妥妥的底层逆袭的故事。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遭遇过生活的重压,感受过贫富的差距,体会过独自摸爬的艰辛,但起点不高又怎么样,“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罗杰斯照样走到了人生的高点。

所以,罗杰斯人生故事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传奇故事,也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激励我们,只要足够努力,并掌握一定的方法,拥有一定的智慧,普通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杰斯的人生故事,看看他是如何打赢这场人生的“翻身仗”。

5岁就赚钱的“穷小子”

很少有人知道,罗杰斯这位投资大师的财商启蒙,是从捡瓶子开始的。1942年,罗杰斯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迪莫波利斯小镇。家里要养育五个男孩,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作为家里的老大,罗杰斯早早就开始照顾弟弟,甚至5岁那年,就开始在棒球场上捡拾空汽水瓶赚钱。当别的孩子在赛场上奔跑嬉戏时,他却蹲在看台缝隙里,一个一个地找瓶子。

这件小事也成为他财商的起点,让他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钱要靠自己的双手挣,每一分都来之不易。二是钱能带来自由。

那时的罗杰斯,人生愿望很简单,那就是“拥有足够的金钱,以保证自己有充分的自由,在生活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后来,父亲主动提出,可以贷款100美元给他,好让他启动自己的小生意。在当时的偏远小镇,100美元可是笔“巨款”,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块钱。罗杰斯非常兴奋,他买了一台花生烘烤机,在少年棒球赛期间卖烤花生和饮料。为了多赚点钱,他急匆匆地穿梭于座位过道间,还雇了弟弟和朋友帮忙一起卖。

五年后,他不仅还清了父亲的贷款,还攒下了100美元。这份小学生生意经,激发了他对做生意的巨大兴趣,后来他在书里告诫女儿:“当你对某一目标充满激情时,年龄无关紧要。年龄不是问题,热爱才是。”

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罗杰斯的父亲虽然没有向他传授具体的财商知识,但却身体力行,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他的父亲成长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后来成了一家化工厂的厂长。他严厉、坚毅、自律,最常说的话是“今日事,今日毕”,所以在罗杰斯的家里,从来没有“拖延”“明天再做”的说法,五个儿子也都被培养成勤奋努力的劳动者。

父亲还教他们尽量存钱,不要期望从大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这种“不依赖他人”的教育,让罗杰斯从小就懂:自己要独立,财富要靠积累。他后来在书里反复强调“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善于存钱的人很少面对财务困境”,其实都是父亲当年教给他的朴素道理。

从耶鲁的追赶者,到牛津的投资人

如果说童年是罗杰斯财商的萌芽,那之后的求学经历,则让罗杰斯进一步开阔视野,成为一个“持续学习、独立思考”的人。

刚刚考进耶鲁大学时,来自小镇的罗杰斯的心里,也满是落差。他在书里坦诚道:“从阿拉巴马州乡下进入耶鲁大学,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其他学生中许多都上过精英预科学校,远比我准备得更充分。”

但他没被差距吓倒,反而把不足变成动力。有一次,他问历史系的朋友为考试花了多少时间,朋友得意地说五个小时,但罗杰斯却几乎没有停止过学习,对于他来说,学习没有终点线,这种“永不停止学习”的态度,贯穿了他的投资生涯。让他从财报的数据间、从行业的趋势中、从事物的规律里,找寻到投资的机会。

顺便提一句,罗杰斯虽然是做投资的,每天和金钱、数据打交道,但他并不是传统的商科出身,反而学的是历史、哲学这样的文科专业。这些看似和“投资”无关,却无形之中塑造了他的“大格局观”。

比如,我们发现罗杰斯总是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用发展的视角判断国家的趋势、行业的走向。就像他在书里说道的,学习历史能让我们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学习哲学则帮助我们跳出现有思维框架,独立地观察、研究事物,从而提升和拓展思维能力。

真正让罗杰斯走上投资之路的,是他的兴趣爱好。在牛津大学研究生院读书时,罗杰斯才第一次真正接触金融投资。当时他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了IBM的一些股票,然后立刻就被这一行业迷住了。他意识到,相比当一名企业家,他更喜欢金融投资。毕业之后,他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华尔街的投资行业。

一贫如洗不放弃,质疑嘲笑不怀疑

工作后,罗杰斯的投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1970年,他和乔治·索罗斯共同创立量子基金,短短十年间,基金收益率飙升至4200%,这个数字即使是放在今天,也依旧让投资者们惊叹。37岁那年,他带着1400万美元潇洒退出基金,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成了华尔街人人羡慕的传奇人物。

今天我们带着上帝视角来看罗杰斯的故事,或许会觉得,成功对他而言是那么容易,但在投资的路上,罗杰斯也和我们一样,经历过失败、嘲笑和质疑。

书中提到,他在年轻时曾创立了一家公司,开始的五个月,其他人都在纷纷破产时,他的钱却增长了三倍,罗杰斯不禁变得飘飘然,觉得挣钱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嘛!自负自大的态度,让他放松了警惕,觉得市场会按照他的意志来发展,结果两个月后,他就失去了一切。这段“一贫如洗”的经历,成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教训。

他在书里写道:“既然已失去了一切,那我除了继续前进以外,别无他选。”第二天早上醒来,他不屈不挠,重新站了起来。

他也经历过嘲笑和质疑。32岁时,作为投资新星的他,还没像现在这样声名鹊起,只是刚刚在华尔街崭露头角。有一次,他被邀请参加华尔街大佬们的聚会,与一群行业里的“老人”共话投资。

大家聊着当时的市场行情,突然,现场每个人被要求推荐一个投资项目,大多数人都在吹嘘那些正在增长的股票,可罗杰斯却推荐了一所航天航空公司。当时这所公司的股票正因一场事故导致股价大跌。

但罗杰斯分析道,这家公司剥离了一个巨额亏损的部门,集中资金投入到某个核心领域,国防开支也会因形势再度增长,助推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可对面的一位投资人却对此嗤之以鼻,还说道:“干嘛买一家破产公司!”几年后,正如罗杰斯预测的,这家公司股票大涨,那些嘲笑和质疑也随之烟消云散。

罗杰斯的工作经历和我们一样,也是这般的起起落落,但不同的是,面对质疑,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面对失败,他认真地反思自己缺什么?每一次经历,都让他把投资和人生看得更透,也让《财商养成第一课》里的道理更有分量。

环游世界的冒险家

实现财富自由后,罗杰斯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去追逐两个更大的梦想:一是环游世界,二是把自己的人生智慧传给子女。

先来说环游世界,罗杰斯曾两次环球世界,第一次是1990年,他花了22个月,骑着摩托车穿越6个大陆;第二次是1999年,他和妻子开着汽车,用3年时间走过116个国家,总行程24.5万公里,甚至穿过战争地区。

在这两次环球旅行中,罗杰斯并不是简单地打打卡、拍拍照、旅旅游,而是去用脚步调研世界、用眼界打开格局。在旅行中,他看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怎么生活,看当地的经济是否有活力,看政策是否真的落地,以此来作为自己投资的依据。

而当60岁迎来两个女儿后,罗杰斯的梦想又多了一个,那就是把最好的人生智慧教给孩子。他知道,再多的财富也可能会缩水,只有刻进骨子里的智慧,才是可以陪伴女儿一生的财富。人生最富足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培养孩子财商,其实是教他们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钱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以,罗杰斯把一生的投资哲学、生活教训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原本的名字,叫做《最富足的投资》,后来改名为《财商养成第一课》。可以看到,这本书里,全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意。书里没有晦涩的金融术语,全是浅显却深刻的道理,比如去超市购物前,一定要先吃一些东西;不要怕失败,早失败比晚失败好……这些建议看似琐碎,其实都是他用一生验证的真理。

读完罗杰斯的人生故事,再翻开《财商养成第一课》,我们会发现,罗杰斯的人生故事,从来不是霸道总裁的人生爽剧,而是普通人靠努力和智慧改写命运的范本。

从童年为减轻家庭负担赚钱,到求学时拼尽全力追赶,再到工作中经历大起大落仍不放弃,最后带着梦想环游世界、把智慧传给子女,罗杰斯的每一段经历,都是这本书最鲜活的注脚。

他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财富会来来去去,但那些从童年、求学、工作、梦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比如勤奋、坚持、学习、抗挫、眼界,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失去的“财富”。而这些智慧,就藏在《财商养成第一课》的每一条法则里,等着我们去读、去学、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