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共创”这条路,《王者荣耀》走了十年

10月26日晚,成都,《王者荣耀》的十周年庆典办得声势浩大。场馆内外人声鼎沸,20多位一线明星、100多位电竞选手和上万

10月26日晚,成都,《王者荣耀》的十周年庆典办得声势浩大。场馆内外人声鼎沸,20多位一线明星、100多位电竞选手和上万名玩家齐聚在这里,共同庆祝它的十周年。

这场活动的影响力有多大呢?光是在微博平台,就拿下了234个多榜单热搜,其中5次登顶,直播累计观看人次更是超过4826万。这个数据甚至远超他们去年,其中主榜单热搜数量同比提升156%。并且这还只是单个平台的数据。

在庆典刚开始时,官方还公布了两个惊人的数据:2025年国服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39亿,全球月活跃用户超2.6亿。这一数据公布不仅再次打破了其24年公布的1亿日活跃用户数,同时也创下了全球游戏产品月活跃用户最高纪录。

这显然是有些反常识的。很少能看到有产品会像《王者荣耀》一样,不仅走过了十年,还常年稳坐畅销榜榜首。并且自身承载的东西也越来越重,早已脱离了一款游戏的范畴,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生态。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去质疑《王者荣耀》的热度。大家更好奇的是,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按常理说,一款上线十年的产品,本该进入平稳甚至衰退的阶段。但《王者荣耀》似乎一直在对抗这种规律。

它的成功当然是多方面因素造就的。但或许,我们可以抓住一条线索,来看清它到底是如何对抗产品周期的;以及当一个IP的用户体量和影响力达到如此程度后,它又是如何与亿万用户相处的。

体验完整个周年庆后,我更倾向于将它看作一次集中检阅,看看《王者荣耀》是如何从一个最初的“内容输出者”,变成一个与亿万年轻人同行的“共创伙伴”的。

“共创之夜”,一场属于“我们”的晚会

如今的《王者荣耀》已经庞大到难以完全概括。从影视、文创,到《王者荣耀世界》和《王者万象棋》这样的IP衍生游戏,它的生态边界一直在延伸。但难得的是,如此庞大的生态并不是浅尝辄止的堆砌,在这些领域里,你总能看到它做出一些不错的成绩。

而贯穿这一切的,就是每年周年庆都在强调的一个词——“共创”。

每一年的共创之夜,都会给玩家带来惊喜,这一届自然也不例外。当晚的内容也足够密集,除了常规的游戏更新、电竞赛事,官方还公布了一系列全新的IP衍生内容和未来的电竞规划。比如,和开心麻花合作的大电影计划、《王者荣耀:荣耀之章》的新篇章《宝藏篇》、一部以李信为主角的全新3D动画剧集,还有《是王者啊?》的第六季等等。再加上足够亮眼的嘉宾阵容,可以说信息量相当大。

但这并非是“撑场子”或“秀肌肉”。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杨幂、沈腾、周深等明星,以及张大仙、花海、瓶子等人气主播和职业选手。他们和《王者荣耀》的联系,早已通过一次次具体的合作和互动,深入玩家心中。

比如周深已经为《王者荣耀》献唱了多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或是沈腾作为一个常客,在各种活动和节目里贡献的笑点和名场面。所以当这些熟悉的面孔登台时,玩家感受到的不是商业合作的距离感,而是一种“老朋友来了”的熟悉。这本质上就是《王者荣耀》与它的朋友们聚在一起,所呈现出的一场盛会。

当然,更重要的,是《王者荣耀》与玩家之间的共创。

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这些年《王者荣耀》一直在尝试升级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通过“策划开麦了”这类策划面对面的活动,到“创意互动营”这样的共创平台,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从“游玩者”成为“参与者”。

在游戏玩法层面,其实也能看到一些例子。比如在一些英雄的重做上,你能看到策划团队会积极邀请玩家给出想法和建议,一起投票和测试,甚至在游戏里直接开放共创入口让玩家投稿。这种让玩家能实际参与到改动中的做法,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

而“共创之夜”的舞台,则更像是这种共创思路的一次集中呈现。

比如,晚会开场不久,呼兰的脱口秀就把场子热了起来。他并没有生硬地将游戏内容植入到表演里,而是很自然地聊起了玩家社群里流传的各种梗,以及选手、主播“爆出来”的金句。现在回过头来看,《王者荣耀》里许多游戏角色的台词,或是主播的口头禅,早已成了许多人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当官方把这些源自社群、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搬上最正式的舞台进行演绎时,玩家自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和认同。

还有当晚演绎的《百战成诗》,本是玩家自发为喜爱的英雄创作的歌曲,后来像滚雪球一样,聚集了上百位古风歌手、声优和主播,共同完成了一次庞大的线上共创。而在十周年的舞台上,官方把这个已经凝聚了无数玩家情感的作品,交由职业选手、人气内容创作者和百位荣耀唱将共同演绎了出来。这也在说明,玩家的创作,早已成为这个IP叙事的一部分。

从这里也能看到一条很清晰的趋势:官方一直在持续投入资源推动玩家共创。

在两周年时,《王者荣耀》就通过“萤火计划”进行了回城特效和头像框的征集。后来,这个模式更进一步,诞生了“源梦”系列,让玩家的创意真正成为游戏里的一款款皮肤,从蔡文姬的“繁星吟游”到元歌的“无心”。再到后来,官方甚至发起了像“王者风物志共创大赛”这样更大规模的活动,以“三分之地”为主题,开设了绘画、小说、音乐、视频、设计等多个赛道。

从最初征集一个回城特效,到吸取建议重做英雄,到后来共创一款皮肤、丰富一个区域的世界观,能看到官方正有意识地将玩家的创造力和情感,纳入到IP内核的构建当中。

如今,围绕《王者荣耀》的二创生态,也已经自发地生长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玩家的创作热情并不局限于线上,而是已经愿意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更复杂、更多元的实体创作。

无论是明星、KOL、科技伙伴还是普通玩家,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王者荣耀》庆祝十周年。你能感觉到,无论《王者荣耀》做什么,其实都离不开这个庞大的玩家生态——从玩家中来,再反馈到玩家。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共创’。

这次盛典有意思的一个点是,来了一些“新朋友”。晚会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次舞台演示。它不仅能流畅地完成侧手翻和一些中国武术动作,同台的机器人战队还能cos成游戏里的红蓝小兵和马可波罗,上演格斗对抗,甚至还有四足机器人扮成了“猪怪”和“狼怪”,与嘉宾们互动。这也在说明,小王的“朋友圈”早已跨越到了科技等不同领域。

一次无边界的线下共创

“共创”这个概念,并不只停留在当晚的庆典。这一点在线下,也有更为明显的体现。

最直观的感受,是今年从“游园会“到“嘉年华“的升级。

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6万平米的场地上,有超过五万名玩家参与了这场线下派对。"人山人海"或许已经是一个很委婉的形容,几乎每个区域都需要排队。经过十年发展,《王者荣耀》的玩家早已不只是"年轻人"这个笼统的标签。在现场,你能看到精心打扮的Coser,举着KPL队旗的电竞粉丝,也有为了体验线下氛围的家庭,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因为各自不同的热爱来到了这里。

这种升级,本质上是从满足单一的游玩需求,到试图照顾到每一种玩家的情绪和身份认同。就像官方曾提到的,玩家都有一些不变的底色,比如对竞技、成长和社交的需求。而今年的嘉年华,更像是一个能让不同玩家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的社区。

现场的体验内容也变得更多了。你能看到KPL俱乐部的展台前围满了为自己主队应援的电竞粉丝;无限王者团的大秀吸引着虚拟偶像的爱好者;而“心动的王者"首次线下展区,则成了角色粉和CP粉们的聚集地。

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官方对玩家社群内部已经自发形成的多元文化圈层的认可。它清楚知道"玩家"不是一个笼统的身份,而是由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亚文化群体构成的。为他们提供专属的线下空间,就是对这些“共创"出的社群文化的最好回应。

而在一个名为许愿区的展台,你能看到玩家们留下的愿望大多真诚而朴实,写下的都是对这款游戏最真挚的祝福。

而在嘉年华,这种“共创“的体现,或许在于一种更直接的对话感。

在“IP新游试玩区”,官方将《王者荣耀世界》和《王者万象棋》的首次大规模线下试玩放在了这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共创的态度,将IP最重要的新内容,第一时间拿出来让最关心的这群人体验,并收集最真实的反馈。

这种“听劝"的态度,也体现在了另一个区域。他们在现场设立了"匹配机制意见箱"和"小王听劝"的展台,不少玩家很大胆上台提出了自己对于匹配机制等问题的建议。你能感觉到,《王者荣耀》在周年庆这样重要的场合,并没有端着架子,而是很真诚地想听听玩家到底在想什么。

除了这些官方设置的直接沟通渠道,整个嘉年华现场也充满了自下而上的“共创"氛围。

随处可见的Cos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中很多并非官方邀请的表演者,一位cos成瑶的玩家告诉我,她从S5赛季就开始玩《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已经成为她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因此认识了很多朋友,"这次来现场也是和朋友们约好了的。"

这种情况在现场并不少见。你能感觉到,对于很多玩家来说,他们不是单纯的游客,而是发自内心地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来共同建设这个生态。

此外,在一些品牌合作的展台,你也能看到类似的思路。它们并非简单的品牌展示,而是被设计成了各种互动小游戏,玩家参与其中就能获得一些限定礼品。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玩家直接创造,但这种设计,同样是将玩家的现场体验放在了核心。

而这种线下共创,并没有止步于嘉年华的围栏之内。实际上在整个十月,成都本身就成了一座“王者痛城"。

例如像"鲁班七号全球首展"这样的活动,将一个高人气游戏角色,变成了一个吸引市民和游客打卡的城市公共艺术装置。而遍布全城的“王者荣耀十周年·峡谷庆生派对”,让庆祝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主会场,而是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这种渗透的深度,从一个数据就能看出来:活动期间,NFC全城互动打卡装置总打卡数超过53万次。

这种“与城市的共创",正在模糊游戏活动与城市节庆的边界。你能感觉到,十周年庆典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面向核心玩家的事件,而是生长成了一个辐射全城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现象。

将视野拉长来看,你会发现官方其实一直在探索与玩家共创的可能性。而今年的嘉年华与共创之夜,更像是这种长期以来“与玩家同行"的理念,从线上到线下的一次集中落地。

它的核心思路,不再是单向地让玩家“来玩我设计的活动",而是提供一个足够大、足够包容的平台,让每一个玩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并用自己的方式——无论是体验、应援、创作,还是提供建议——来共同完成这场盛大的十周年派对。

为什么是“共创”?

那么,为什么“共创”这个模式,能在《王者荣耀》这里走通,并成为其穿越周期的核心答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模式为《王者荣耀》注入了一种长达十年的“烟火气”。

这种“烟火气”,意味着它不是一个被完美规划、冷冰冰的数字产品,而是一个始终与玩家保持紧密联系,甚至有些喧闹、但却生机勃勃的生态。它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玩家群体本身。

这种“烟火气”,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构建无处不在的“社交连接”。

“要不要打一局王者?”,这句话早已成为一种社交“硬通货”。无论是同学聚会、公司团建,还是陌生人破冰,《王者荣耀》都提供了一个最低门槛的社交场景。更重要的是,它为数量庞大的年轻用户,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线上空间,一个可以在学业和工作之外,维持朋友关系的社交场所。官方甚至专门为此打造了“五五开黑节”,将这种玩家自发的社交行为,固化成了一个每年都值得期待的IP节日。

并且在这个场景里,游戏本身的内容和各种联动,也在持续不断地为社交提供着新的话题。今天大家可能在聊游戏或者KPL某场比赛,明天可能在讨论IP的衍生内容和新流传的梗,这种围绕IP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话题,让它深度嵌入到了许多人的日常社交中。当一个游戏的功能性从“娱乐“转向“社交“时,它的用户粘性也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其次,是满足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

当玩家的创意能被采纳,社区文化能登上舞台,玩家就会意识到,“你的热爱和投入,是被看见且有价值的”。这会很自然地让玩家从一个“消费者”,转变为“IP的守护者”。

这种情感投入,是单纯靠运营活动和福利堆砌不出来的。它精准地回应了年轻用户两个层面的核心需求,一方面是找到群体归属的社交认同,另一方面是看到个人创造力被尊重。

这或许也更贴近《王者荣耀》的一个长期愿景: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而要实现这个愿景,显然不能只靠官方单方面的内容输出,更需要玩家的参加。而在《王者荣耀》IP生态中,不管是同人,传统文化、影视、音乐......玩家的热情在方方面面被不断地看见和回应,这种互动,让玩家的共创内容成为了IP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不难想象,在未来,玩家的创造力或许能更大程度地影响游戏内容的走向,让这个世界,更像是他们心目中的“电子老家”。

这也给行业带来了一些启示。当流量红利见顶,未来的IP运营,关键或许不再是单纯地“输出内容”,而是如何去构建并维护一个能让用户情感和创造力在其中良性循环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