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季节更替特别是寒冷天气的来临,脑梗发病率显著上升。
尤其在冬季,医院急诊接诊的脑卒中患者中,脑梗死占据了绝大多数,且病情往往进展迅猛、危害极大。
为什么寒冷天气会成为脑梗高发“导火索”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血栓形成,引发脑部动脉阻塞。当原本就存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在冬天稍有忽视,脑梗便可能悄然而至。
统计数据显示,冬季脑卒中发作率比夏季高出20%~30%,其中以脑梗死为主,发病时间多在清晨或夜间。

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在凌晨如厕时突发意识障碍,家人送来时已出现明显偏瘫,经影像学检查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回顾病史可知,其有多年高血压,但冬季未规律服药,也未注意保暖,诱发了此次严重后果。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也折射出公众对脑梗预防的认知盲区。
脑梗并非老年人“专属病”,年轻人也需警惕很多人误以为脑梗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脑梗发病人群明显年轻化。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熬夜、吸烟酗酒、情绪压力大等因素使得中青年人群的血管健康状况堪忧。
门诊中,我们常看到四十岁出头的患者因工作压力大、饮食油腻、活动量少而突发脑梗,这种趋势的出现值得警惕。
部分人对脑梗的早期症状认识模糊,导致延误就诊。
突发性的口齿不清、一侧肢体无力、视力模糊、头晕无法站立等,都是典型的“中风前兆”。可惜很多人认为是“上火”或“劳累”,不加重视,等到病情加重再就医,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如何识别脑梗的“前哨信号”?脑梗的早期表现并非总是剧烈疼痛或意识丧失,它可能是轻微头晕、短暂性视物模糊或说话含糊。
很多患者发病前几小时甚至几天就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但症状很快缓解,容易被忽视。TIA是脑梗的“预演”,如不及时处理,未来数日内发展为真正脑梗的风险极高。
家属在发现患者出现语言不清、一侧肢体乏力、面部歪斜、突发意识模糊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并尽快启动卒中绿色通道。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迟一分钟,数百万个神经元都可能被永久破坏。
公众普及脑卒中识别知识,尤为关键。
冬季防脑梗,牢记“保暖、控压、动一动、少油盐”针对冬季脑梗高发的特点,我们总结出“四大防线”,简单实用,人人可行。
第一是保暖,尤其注意头部、颈部、四肢末端的防寒,避免血管剧烈收缩。
第二是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最大危险因素之一,需坚持监测、按时服药,切勿随意停药。
第三是适度运动,即便天气寒冷,也应坚持规律活动,如慢走、拉伸等,保持血液流动性。第四是合理饮食,减少高油高盐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保持血脂稳定。
同时,应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脂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饮食调节不能迷信“补脑食物”坊间流传各种所谓“补脑”、“通血管”的食品或保健品,如黑木耳、红枣、鱼油等便被过度神化。
虽然这些食物富含某些营养成分,但它们并不能替代科学的生活管理和医学干预。合理膳食应基于均衡原则,强调多样化摄入而非迷信某种单一“神效”食材。
门诊中常有患者询问是否可以通过吃某种食物“清除血栓”,这类观念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使患者忽视真正有效的血管健康管理方式。真正有效的饮食习惯应包括减少反式脂肪酸、控制总热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等,保持代谢状态稳定。
情绪和睡眠同样是“隐形杀手”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如激烈争吵、情绪压抑、悲伤焦虑等。同时,长期失眠、作息紊乱也会打破身体节律,引起血压波动和血管应激反应。
尤其在冬季,日照减少使部分人情绪低落或懒散,进一步影响心脑血管状态。
我们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天7至8小时的优质睡眠至关重要。
如有情绪困扰,应及时疏导情绪、寻求帮助,避免情绪“内伤”转为生理上的重大打击。情绪与身体并非两张独立的考卷,它们是共同决定健康的关键变量。
高危人群应重视“主动管理”而非“被动就诊”对于有三高、心脏病、脑梗病史、肥胖、吸烟史等高危人群,应树立“主动管理”意识。很多家属在患者病发后追悔莫及,才意识到平时缺乏系统化的健康管理。
脑梗往往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年累月“积累”出来的。
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规范使用药物、进行适度锻炼、保持心理稳定,是有效降低脑梗风险的关键环节。
不要等到症状出现才想起健康的重要,真正的健康管理始于平时、重在坚持。
误区澄清:脑梗后恢复期不是“无事状态”许多患者脑梗后经过急救存活,便误以为已经“没事了”,忽视康复期的管理。
这种观念极为危险,脑梗患者在首次发作后的一年内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远超普通人。康复管理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包括营养支持、心理调节、用药依从等系统措施。
特别是对于偏瘫、语言障碍患者,早期康复干预非常关键,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家属的支持与引导也至关重要,应避免过度依赖或完全放任,要协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康复态度。
结语:健康不是一时的选择,而是持续的坚持脑梗防控的核心不是“怕了之后改变”,而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寒冷季节只是诱因,真正决定发病风险的是我们每日的行为习惯。
健康观念的提升,比任何一次短暂的恐慌更具价值。
门诊中每一次遗憾的案例,背后都是一次错过的教育机会。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血压、饮食、睡眠、情绪和运动,把健康“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年龄大小,天冷也别忘了守住那四道防线,守住身体最宝贵的生命通道。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摘要)[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12):1032-1039.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2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