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又称栎树或柞树。壳斗科植物的泛称,包括栎属、青冈属及柯属的种,其果实称橡子、橡栗,一端毛茸茸的,另一头光溜溜的,是松鼠等动物的上等食品,木材泛称橡木。《诗经》中有“析其柞薪”的记载,它一直是我国最好能源薪炭用材。
关于橡树,有古代有几个故事,意义深刻,其中有《虎与刺猬》、《栎树托梦》等。

《虎与刺猬》
侯白〔隋代〕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译文:一只老虎想吃刺猬,反被刺猬卷住了鼻子,吓得狂奔,直到累晕。醒来后,看见一个带刺的橡果,竟以为是刺猬的孩子,赶紧侧身让路,还说:“早上刚见过令尊,请公子让让路。”
全文寓言深刻,富有教育意义,警示人们遇事要分析研究,弄清究竟,三思而后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失败的捕猎经历,让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变成了惊弓之鸟。它不再用理性去分辨危险,这像极了我们在生活中,因为一次失败、受伤、失误,而对所有类似情境产生非理性的恐惧和逃避。《虎与刺猬》不仅是一则笑话,更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它照见我们的恐惧、我们的优势,以及我们认知的边界。

《栎树托梦》
庄周〔先秦〕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文:一棵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离地面几丈高后才长有树枝,可以用它造十余艘船只。参观它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来来往往。可匠人却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见过这么高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只向前走个不停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它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快速腐朽,做器具它会很快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这则寓言故事简要讲述了一位石姓匠人在齐国曲辕遇见一棵被称为神树的栎树的故事,并通过匠人与徒弟的对话,揭示了“无用之用”的哲理。梨树、橘树因为它们甜美的果实、成材的木材而早早夭折。它们的“才华”成为了被盘剥、被摧残的根源。栎树因其在世俗标准下的“一无是处”,得以避开斧斤之害,尽享天年,长成参天巨木。它的“无用”,恰恰成就了它生命本身的“大用”——自由、完整地存在。这是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对生命本体的最高尊重。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有梨橘的才华,更能习得栎树的智慧,找到保全自我、丰盈生命的“无用之大用”。

《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
李嘉祐〔唐代〕
十里山村道,千峰栎树林。
霜浓竹枝亚,岁晚荻花深。
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幽居虽可羡,无那子牟心。
蜿蜒十里的山道串联起村落,层叠峰峦中栎树林漫山遍野,浓霜压弯竹枝,深冬芦荻花絮丛生,山野集市樵夫往来,水畔渔家群禽栖息。隐居闲适生活虽然让人羡慕,但是如同魏公子牟(战国时魏国人,因封于中山,是中山国的王子,所以也叫中山公子牟),无法割舍济世情怀。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清代〕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秋风就像凌厉凄冷的并刀,一派令人酸目的狂风,席卷呼啸而来声如怒涛。邢州一带少年们并马驰骋,长得粗犷豪放,躺卧栎林,醉后弯弓射击大雕。微微醉意中回忆着荆轲高渐离,燕赵之地至今悲歌未消,回忆往昔而今仍觉易水凄寒,今天我又慷慨豪迈地跨过豫让桥。

《橡媪叹》
皮日休〔唐代〕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秋意深沉,橡果早已熟透,散落在荒芜山冈上。驼背的,花白头发的老婆婆,大清早就踩着秋霜捡橡子。老人家行动不便,手脚很不利索,一天,不过捡了一小筐。我问她捡这些橡子做什么用?她回答用来做过冬的粮食。老人一家在山前本来有几亩稻田,沉甸甸的稻穗香气袭人!小心的收割、舂米。官家来收秋粮时,全部拿出来,一点也没有私留。可是,为什么明明一石多的大米,官家的称量出来竟然只有五斗!这些贪官污吏狡黠无耻,罪大恶极!他们拿官粮来放私债,等连本带利收回,又放到官家的粮仓里面。一年又一年,他们就做着这样的无本生意!可怜老婆婆这样的人家还有多少?从冬天到来年,只有用难以下咽、毫无营养的橡子来欺骗自己的肚子。我听说春秋时齐国有个虚伪的贵族,叫田成,他假装仁义,道貌岸然,最后还是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可是现在,有些人连这样的假仁假义也不愿意做了!看着老婆婆远去的消瘦的背影,不知不觉,眼泪流下来。

《北征》
杜甫〔唐代〕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山中野果多是细小的种类,和橡栗一起杂乱地丛生着。有的红如丹砂,有的黑如墨点。它们有了雨露的滋润,无论甘甜还是苦涩,都结出了果实。

《野老歌》
张籍〔唐代〕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杜甫〔唐代〕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

《田家四时·其三》
郭祥正〔宋代〕
开塍放馀水,经霜谷将实。
更黎原上畴,坎麦亦云毕。
老叟呼儿童,敲林收橡栗。
乃知田家勤,卒岁无闲日。
打开田埂放掉多余的水,经过秋霜后谷物将结出果实。人们从早到晚地在平原上的田地干活,土坎上的麦子也已经全部收割完。老爷爷喊着小孩,敲打着树林收地树上掉下来的橡栗。这才知道田家生活很勤劳,全年没有清闲的日子。

《拾橡亭为黄炳赋》
严粲〔宋代〕
世上危机富贵身,由来著意鬼神嗔。
到头钟鼎谁消得,正要山中拾橡人。
福兮祸之所伏,富贵往往伴随着潜在的危险,刻意追求富贵连鬼神都会恼怒,强求必遭反噬,纵然拥有钟鸣鼎食的奢华,谁又能真正安然享受?采集橡实充饥的贫民,这些看似卑微的劳动者,反而能够避开富贵陷阱,活得更加真实自在。“拾橡人”代表着与自然和谐相处、自食其力的生活智慧。

《闲居书事》
杜荀鹤〔唐代〕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
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竹编的门,茅草的屋,点缀着这座村居,几亩薄田的生活倒也自在宽裕。两鬓斑白只因为深秋推敲诗句,双眼昏花是深夜抄书所致。大雁被风骤起的水滨惊飞,渔灯随之摇曳,猿猴在挂满寒霜的林间啼叫,橡果已然稀疏。等到功业成就便即刻向西归隐,时世清明,又何须过问命运终将何如。

《听琴》
孟郊〔唐代〕
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
微雨渐渐停歇,橡树叶在风中翻动沙沙作响。月亮沉没在参差峰峦的西侧,天边疏疏落落点缀着三四点星芒。

《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君不遇》
许浑〔唐代〕
千岩万壑独携琴,知在陵阳不可寻。
去辙已平秋草遍,空斋长掩暮云深。
霜寒橡栗留山鼠,月冷菰蒲散水禽。
唯有西邻张仲蔚,坐来同怆别离心。
独自携琴行走在千山万壑之间,明知你在陵阳却无处寻觅。旧日车辙已被秋草掩没,空寂书斋紧闭,暮云低垂。寒霜浸透的橡果吸引山鼠藏匿,月光浸冷的菰蒲丛中水禽四散。唯有西邻那位张仲蔚般的知己,对坐之时才能共诉这别离的怅惘。

《赠休粮僧》
杜荀鹤〔唐代〕
自言因病学休粮,本意非求不死方。
徒有至人传道术,更无斋客到禅房。
雨中林鸟归巢晚,霜后岩猿拾橡忙。
争似吾师无一事,稳披云衲坐藤床。
自称因多病才学习辟谷,本意并非追求长生不死的仙方。空有高人传授法门,却无修持斋戒的同参来访禅房。雨幕中林鸟比平日归巢更晚,寒霜后山猿忙着拾取橡果充饥。怎比得我的师父这般自在,安然披着云纹袈裟静坐于藤床之上。

《次韵东轩见访》
释宗泐释宗泐〔明代〕
老结淮山屋,重围橡树林。
鹿行岩径窄,虎饮涧泉深。
风雨人间事,冰霜世外心。
夜来明月上,拥毳一长吟。
淮山深处筑起暮年居住的屋舍,橡树林层层环抱着我的房子。野鹿经过的岩径显得分外狭窄,猛虎饮水的洞泉透着森森幽深。人间风雨演绎着纷扰世事,我怀揣冰霜般澄澈的世外之心。当夜色降临明月升上林梢,披着鹤氅对月长吟,自在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