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初六的紫禁城,与往常的肃穆不同,一处宫殿内传来响亮的婴啼,打破了后宫的宁静 ——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五子朱㰘呱呱坠地。

朱㰘的生母葛丽妃,身世显赫非凡,其父葛川正担任着掌管锦衣卫的重要职位,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亲信机构,权力不小,葛家也因此在朝堂之上拥有不俗的影响力。
葛丽妃入宫时,年仅十六岁,正是青春年少、容貌娇俏的豆蔻年华,凭借着出众的样貌与温婉的性格,很快便赢得了朱元璋的青睐。
更有意思的是,葛家的两位女儿一同被选入宫中,除了姐姐葛丽妃,妹妹也被封为葛美人,姐妹二人共侍一夫,在后宫之中也算是一段特殊的佳话,而朱㰘的出生,更是让葛丽妃在后宫的地位愈发稳固。
或许是老来得子的缘故,朱元璋对朱㰘的疼爱简直到了极致。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彼时的朱㰘年仅三岁,连走路都还带着几分蹒跚,却已被朱元璋正式册封为伊王,封国定在了当时极为繁华的洛阳城。
要知道,洛阳作为古都,不仅经济繁荣,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将如此重要的地方分封给年幼的朱㰘,足见朱元璋对这个小儿子的重视。
与此同时,葛丽妃也母凭子贵,从原本的美人位分晋升为丽妃,在后宫的等级体系中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一时间风光无两。
册封仪式当天,紫禁城内外张灯结彩,气氛庄重而热烈。朱元璋亲自走到朱㰘面前,小心翼翼地为他披上象征伊王身份的华丽王袍。
小小的朱㰘站在高大的父亲身边,穿着宽大的王服,模样既庄重又带着几分稚嫩,引得在场的官员们纷纷侧目。
当官员们按照礼仪跪拜这位新晋的伊王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此刻看起来乖巧可爱的孩子,日后会成为洛阳百姓挥之不去的噩梦。
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朱㰘排行第二十五,在众多兄弟中年纪较小。他最小的弟弟朱楠出生于洪武二十六年,然而命运多舛,朱楠出生仅一个月便不幸夭折。
如此一来,朱㰘实际上就成了朱元璋最小的成年儿子,这份 “独一份” 的身份让他更加受宠。
葛丽妃在后宫中本就颇得朱元璋的宠信,朱㰘的受宠更是让母子二人的处境愈发优越。在朱㰘居住的王府里,奶娘、侍女们都深知这位小王爷的重要性,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讨好他,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玩乐,都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
久而久之,朱㰘从小就习惯了众星捧月、被人悉心伺候的生活,也渐渐养成了娇纵任性的性格。

按照皇室的教育规划,朱㰘需要学习经史子集来汲取知识养分,还要练习琴棋书画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每天的学习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朱㰘天性活泼好动,对这些需要静下心来钻研的文人雅事毫无兴趣,上课时常走神,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总是敷衍了事,即便有严厉的老师督促,他也难以沉下心来投入学习,这也为他日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埋下了隐患。
时间来到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驾崩于紫禁城。这位开国皇帝的离世,让整个大明王朝瞬间陷入了动荡之中。
此时的朱㰘年仅十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尚未完全理解 “死亡” 的真正含义,却不得不面对失去父皇的巨大痛苦。
他整日沉浸在悲伤之中,王府里的气氛也变得压抑起来。然而,朱元璋死后发生的一件事,给年幼的朱㰘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阴影。
为了防止后宫妃嫔干预朝政,同时也为了确保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并稳固地位,朱元璋在临终前下了一道残酷的命令 —— 让后宫所有妃嫔悉数殉葬。
这道命令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后宫众人,最终有四十多名妃嫔被卷入这场悲剧,朱㰘的生母葛丽妃也在其中。
十岁的朱㰘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宫中侍卫带走,他哭喊着想要留住母亲,却被侍卫拦在原地,只能无助地看着母亲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视线中,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对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从那以后,朱㰘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心理开始出现扭曲,性格也变得越来越阴郁暴躁,曾经那个娇俏可爱的小王爷,慢慢变得让人难以接近。
朱允炆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立即开始实施削藩政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几位藩王相继被废为庶人,他们都是朱㰘的叔叔伯伯。
这些亲人的悲惨遭遇,让朱㰘内心充满了恐惧,他每天都生活在胆战心惊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尤其是湘王朱柏,为了反抗削藩,最终选择自焚而死,这样血腥的场面通过各种途径传到朱㰘耳中,深深刺激着他幼小的心灵,也让他对皇权斗争的残酷有了初步的认知。
建文四年,靖难之役爆发。朱㰘的四哥朱棣以 “清君侧” 为名,举兵反抗朝廷,叔侄之间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年,战火蔓延各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朱㰘虽然身处相对安全的区域,但战争带来的动荡与残酷,他都看在眼里。
他亲眼目睹了曾经和睦的亲人因为权力而兵戈相见,骨肉相残,这让他对亲情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内心的创伤也愈发严重。
永乐元年,朱棣成功击败朱允炆,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作为朱棣的亲弟弟,朱㰘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保障,不必再担心削藩带来的威胁。
朱棣对这个年幼的弟弟还算照顾,考虑到他年纪尚小,心智尚未成熟,便让朱㰘继续留在京师读书学习,暂缓前往封国洛阳就藩,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能让他有所成长。
在京师的几年里,朱㰘确实接受了当时最为良好的教育,身边围绕着学识渊博的老师,学习的内容也更加系统全面。
然而,父母双亡的痛苦、政治局势的动荡、骨肉相残的现实,这些经历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他的心中,让他内心的创伤越来越深,人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扭曲。
朱棣也曾多次召见这个弟弟,试图了解他的想法,关心他的生活,但朱㰘每次都只是表面上表现得恭顺听话,将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想法深深隐藏起来,内心的压抑却在不断积累,为日后的爆发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永乐六年五月十一日,十九岁的朱㰘终于结束了在京师的生活,踏上了前往封国洛阳的道路。当马车缓缓驶离京师城门时,朱㰘坐在车内,望着窗外逐渐远去的京城景象,内心五味杂陈。

刚到洛阳时,朱㰘或许是还未完全适应新的身份,或许是有所收敛,表面上还保持着基本的克制。
伊王府的各项设置、官员的任命以及日常的政务处理,他都能按照朝廷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
洛阳的官员们看到这位年轻的王爷如此
“懂事”,心中暗自庆幸,百姓们也对他抱有期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位造福一方的贤王,让洛阳能够继续保持繁荣稳定。
然而,好景不长,朱㰘很快就露出了他的真面目。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愤怒、痛苦以及扭曲的心理,在洛阳这片没有太多束缚的土地上彻底爆发。他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掩饰内心的残暴,用最残忍、最暴虐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
朱㰘天性好武,对文官所推崇的文治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厌恶。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带着弹弓和宝剑,骑着骏马在洛阳郊外纵马驰骋。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爱好,许多贵族子弟也喜欢通过骑马射箭来消遣时光,但朱㰘却将这种正常的娱乐活动变成了对百姓的残酷摧残。
每当朱㰘策马在洛阳的街道或郊外狂奔时,只要看到路上的行人,他就要求对方迅速躲避。对于那些因为惊慌失措或者行动迟缓而躲闪不及的百姓,朱㰘毫不留情,直接挥剑向他们击打,许多百姓因此被砍伤,甚至落下终身残疾。有时候,他还会拿出弹弓,装上石子,瞄准路上的行人射击,看着百姓被石子击中后痛苦的模样,听着他们的哀嚎声,朱㰘反而会哈哈大笑,将百姓的痛苦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
时间一长,洛阳城内的百姓对朱㰘变得闻风丧胆,谈 “朱” 色变。每当街头巷尾传来马蹄声,无论是正在赶路的行人,还是在店铺里做生意的商贩,都会立即四散奔逃,生怕遇到这位暴虐的王爷。商铺纷纷关门歇业,原本热闹繁华的洛阳城,因为朱㰘的存在,变得死气沉沉,百姓们白天都不敢轻易出门,生活苦不堪言。
而朱㰘在王府内的行为,更是骇人听闻,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他经常命令侍从将自己的头发剃光,然后赤身裸体地与府中的男女侍从混杂在一起,做出各种不堪入目的举动。这种有违伦常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最大的娱乐,丝毫没有感到羞耻。
王府内的宫人,无论男女,都成了朱㰘发泄兽欲的工具,只要被他看中,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摆布,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更加残酷的折磨。有的宫人被鞭打至遍体鳞伤,有的则被关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连基本的饮食都无法保证,生不如死。
除此之外,朱㰘还特别喜欢观看他人遭受痛苦。他经常会找各种借口,将府中犯错或者仅仅是让他不顺眼的下人绑起来,然后拿出各种刑具对他们进行折磨。无论是鞭打、烙铁烫,还是其他残忍的手段,他都能毫不犹豫地使用。每当听到受害者痛苦的惨叫声,朱㰘不仅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会兴奋地哈哈大笑,完全丧失了人性,沦为了一个以折磨他人为乐的恶魔。
洛阳的官员们对朱㰘的种种暴行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却敢怒不敢言。虽然朱㰘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朝廷的律法,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他毕竟是当今皇帝朱棣的亲弟弟,拥有藩王的尊贵身份和特权,没有官员敢真正得罪他。有些正直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试图向朝廷举报朱㰘的恶行,但这些奏折要么被留在了半路,要么送到朝廷后也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久而久之,官员们也只能选择沉默,对朱㰘的暴行视而不见。

朱㰘的恶行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河南府,周边州县的百姓们都知道洛阳有一位极其残暴的伊王。许多原本打算经过洛阳进行贸易的商人,为了避免遭遇不测,纷纷改道而行,不敢再踏入洛阳境内。
这使得洛阳的商业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济逐渐衰退,曾经繁华的古都,变得一片萧条。
永乐十二年,长期的纵欲无度和扭曲的精神状态,开始严重损害朱㰘的身体健康,他的身体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
起初只是时常感到疲惫乏力,但他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过着荒淫残暴的生活。
后来,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开始出现高烧不退、神志不清等症状,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
王府内的太医们多次对他进行诊治,并劝诫他要节制欲望,好好调养身体,但朱㰘根本听不进去,对太医们的话置若罔闻,依旧沉迷于享乐和施暴之中。
在病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朱㰘的性格变得更加暴躁易怒,即使躺在病床上,也经常无故殴打身边照顾他的侍从。
侍从们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他的打骂,整个王府内都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
永乐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年仅二十六岁的朱㰘,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这位荒淫暴虐、作恶多端的伊王,在洛阳王府内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朱㰘死亡的消息传到洛阳城后,百姓们的反应出人意料。
街头巷尾没有丝毫的哀悼声,反而处处都能听到轻松的议论声,百姓们脸上压抑已久的愁云也终于散去。
许多百姓甚至在私下里偷偷庆祝,认为洛阳这座城市终于摆脱了朱㰘这个暴君的统治,他们终于可以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了。
朱㰘死后,如何处理他的丧事,成了朝廷面临的一大难题。
礼部尚书在了解到朱㰘生前的种种恶行后,向明成祖朱棣上奏,建议追削朱㰘的伊王爵位,按照庶人的礼仪将他安葬。
要知道,在明朝的历史上,藩王死后被追削爵位并以庶人之礼安葬的情况极为罕见,这一建议也足以看出朱㰘生前的罪行有多深重,已经到了让朝廷无法容忍的地步。
明成祖朱棣在面对这个建议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但另一方面,朱㰘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两人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亲情,要他亲手剥夺弟弟的爵位,按照庶人之礼安葬,他心中又有些不忍,难以割舍这份亲情。
经过几天的反复权衡和思考,明成祖最终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
他保留了朱㰘的伊王爵位,没有按照礼部尚书的建议将其追削,但为了体现朝廷对朱㰘恶行的惩罚,他决定对朱㰘施以最严厉的谥号惩罚。
随后,明成祖亲自下旨,赐朱㰘的谥号为“厉”。
在古代的谥法中,“厉”字属于最为恶劣的评价之一,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暴虐无道、残害百姓的君主或诸侯。
给朱㰘赐予“厉”这个谥号,等于是在史书上永远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让他的恶行被后世永远铭记,也向天下人表明了朝廷对他所作所为的否定态度。
不仅如此,朱㰘的葬礼规格也被大大降低。
按照明朝藩王的礼制,原本他死后应该享受的各种王礼待遇,都被大幅度削减,就连参加葬礼的官员人数,也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场面十分冷清。
朝廷这种冷淡的态度,进一步反映了对朱㰘恶行的愤怒和不满。
伊厉王朱㰘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他出身于皇室,拥有最高贵的血统,自出生起就享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无上权力和财富,朝廷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朱㰘死后十年,他的儿子朱颙炔继承了伊王之位。
令人担忧的是,这位新的伊王并没有从父亲朱㰘的悲惨结局中吸取教训,反而效仿父亲的所作所为,继续在洛阳作威作福,肆意欺压百姓,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新的苦难,让洛阳百姓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朱㰘的故事,向我们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权力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就会变成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不仅会伤害到无辜的民众,最终也会让掌权者自身走向毁灭。
朱㰘手握藩王的大权,却没有相应的制度对他进行约束,这使得他能够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实施暴虐行为,最终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