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家长,是否有听过“中二病”这个词?
所谓“中二病”,源于日本,就是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因为在思维领域过于活跃,从而产生了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
这些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脱离家庭独立,但渴望获得认同,又想与众不同。他们固执地认为:世界应该以自己为中心,大人应该无条件尊重自己的意见。
由于这种问题多出现在孩子中学二年级左右,因此得名为“中二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下国内青春期教育领域,“中二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成长课题。根据青少年发展研究数据,12-16岁青少年中,有高达78%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现象。
这一现象虽被戏称为“中二病”,实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
比如孩子在假期里,晚上玩游戏玩到很晚,第二天能睡到中午。爸爸妈妈要他们按时作息,孩子们往往会回一句“不要你管”、“烦死了”之类的话。
那么从进入青春期开始,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这种“中二”特质呢?别慌,其实有很多既不用生气,也不用唠叨的好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适度放权,划定自主边界
青追之前就有一位妈妈做得很不错。她的儿子也是在初三的时候,开始抱怨妈妈“总是管这管那”。
这个妈妈是怎么做的呢?也不复杂,就是找个机会问了问孩子:“你觉得我什么事管你是不对的,如果现在全权交给你,你是否能做到更好呢?”
于是这个孩子列出了一二三条,比如不想妈妈催自己整理衣服,不催促自己按时就寝起床。
列完后,孩子还志气满满地说:“我一定能做得比你更好!”
然后这个妈妈点了点头说:“好,那么,从今天开始,这些事情就交给你负责。同时你也和我约定好,做月度评估机制。”
前面说了,有中二病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总觉得父母管教过度。那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咄咄逼人,也不可沉迷于说教之中。
而这个时候,家长完全可以先避其锋芒,和孩子好好谈谈。
比如,既然孩子有了自主意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你的具体边界在哪里?你和我们发牢骚,到底有什么诉求?
如果孩子这些诉求并不过分,或者涉及到学业和身心健康之类的原则问题,我觉得家长完全可以尝试“放手”。
这种尊重式的放权,既满足了孩子的自主需求,又保持了必要的监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建设性反馈,在挫折中成长
上面提到的那个妈妈,在给予了孩子一定“自主权”后没几天,孩子就因为管理不善,生活一度陷入了混乱之中,有好几次都因为上课迟到,或者没穿校服而被老师批评。
看在眼里的妈妈,在孩子几次出现差错后,才再度出击,不失时机地劝告儿子:“我希望,你自己能好好管理这方面,我其实是相信你的!”
孩子此时虽然不服气,但是毕竟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相比于之前让妈妈管着的相比,过得实在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就听话了许多。
然后在妈妈的指挥下,开始注意这方面的规划。
后来听这个妈妈说,孩子现在不仅中二病的问题缓解了很多,而且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妈妈了,可谓是双喜临门。
其实,这也是这个妈妈高明的地方。在孩子出现差错的时候,这个妈妈并没有说类似“你看看,你还好意思独立呢”,也没有贸然训斥孩子一顿,而是始终保持了心平气和的态度,和孩子积极沟通。
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起到维护孩子自尊心的作用,同时也更能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
具体到孩子在“放权”后不久遭遇挫折时,家长的反应至关重要。有效反馈需要遵循“三不三要”原则,即:
1、不翻旧账,要聚焦解决方案。2、不全盘否定,要肯定努力过程。3、不越俎代庖,要引导自主思考
研究表明,获得建设性反馈的青少年,其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幅度是受到批评者的2.4倍。关键在于把握指导的时机和分寸,在孩子求助时及时伸出援手,而非强行干预。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榜样示范,行动胜于言传
正所谓“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如果想要孩子做到某一点,那身为家长和监护人的我们,行为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孩子模仿的,是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抽烟、喝酒、刷手机之类的。那么家长想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一问题,除了要制止以外,也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做出这些举动的频率。
当孩子发现父母减少做这些不良行为的频率时,他们自然而然也会意识到“原来这些行为是应该尽量少做的”。
别看孩子在青春期和家里产生了“离心”倾向。但有研究表明,依然有75%的青少年,还是会将父母作为最重要的行为参照对象。
可见,家长的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远胜于言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04耐心守候,理解成长节奏
“中二”是初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所普遍具有的特征,通常会持续1-3年。在这期间,如果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孩子往往能够更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并发展出更健全的自我认知。
具体到实操方面,我们可以做到:1、理解这是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2、保持稳定的情绪支持。3、建立规律的沟通机制。4、寻求专业支持。
或许这一过程会有一些波折,但我们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走向成熟,找到自己的方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二病”虽然名为“病”,但其实不是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而是生命成长的宝贵阶段。
对于各位家长而言,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理解这段特殊时期的深层意义,以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蜕变。
当我们能够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中二”表现,用智慧的方法引导他们的成长需求,用坚定的爱守护他们的探索之旅,我们就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管理者”到“引路人”的角色转变。
这需要我们的耐心,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因为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理解与引导的完美结合,是放手与守护的智慧平衡。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陪伴孩子度过这段充满挑战又弥足珍贵的成长时光,共同迎接更加成熟的明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