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作者是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之一的杨万里(1127-1206 年),他开创的 “诚斋体” 以 “善写自然童趣、语言通俗鲜活” 闻名。
诗创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约 1165-1170 年),当时杨万里任永州零陵丞,因公途经新市(今湖南攸县东北,宋代乡村集镇),暂居当地徐姓人家的旅店(“徐公店”),春日清晨散步时,见乡村儿童追蝶的鲜活场景,遂写下这首纪游诗。
诗最早收录于杨万里的《诚斋集》,后被《宋诗钞》《千家诗》等经典选本收录。
清代诗评家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赞其 “以稚笔写稚景,无一字刻意,却字字是儿童真态”,尤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句,被评 “藏巧于拙,黄蝶与菜花同色,寻而不得的趣味,千古可感”。
诗中 “篱落”“一径”“菜花” 均是宋代南方乡村的典型春日意象,“黄蝶”“儿童” 则是童真的载体。
——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深处延伸;
树枝上刚长出的新绿,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一个小孩急忙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蝴蝶突然飞进金黄的油菜花田里,再也找不到了。
——
一幅 “乡村春日童趣画”,每句都藏着 “静” 与 “动” 的呼应,把乡村的宁静与儿童的活泼写得让人嘴角上扬。
首句 “篱落疏疏一径深” 的 “疏疏” 太妙 —— 不是 “密密麻麻的篱笆”,是 “稀稀拉拉” 的;
“一径深” 的 “深” 字,不是 “幽深恐怖”,是 “小路向远处延伸”,让人好奇小路尽头有什么。
这一句没写 “人”,却把乡村的 “慢” 写活了,像按下了生活的 “慢放键”。
“树头新绿未成阴” 的 “未成阴” 是 “早春的温柔” —— 新长出的叶子还嫩嫩的、薄薄的,遮不住阳光,不像夏天的树荫能乘凉;
“新绿” 的 “绿” 是浅绿、嫩绿,像刚泡开的绿茶颜色,透着 “刚睡醒” 的生机。
这一句把 “时间” 写得具体:不是 “春天来了” 的笼统,是 “春天刚到,叶子还没长大” 的细致。
后两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是全诗的 “魂”,也是童趣的核心。
“急走” 的 “急” 字太真实 —— 不是 “慢慢走”,是 “跑着、蹦着”;
“追” 字是动态的 “活”,小孩的脚步、蝴蝶的飞动,画面一下子动了起来,满是 “停不下来” 的热闹。
最妙的是 “飞入菜花无处寻” 的 “无处寻” —— 黄蝶是黄色,菜花也是黄色,蝴蝶飞进去就 “隐身” 了,小孩可能站在田埂上,睁着大眼睛找啊找,却连一点影子都看不到;
这种 “努力追却没追到” 的小遗憾,不是难过,是 “下次还想追” 的期待,像我们小时候抓不到蜻蜓,却会蹲在旁边等它飞回来。
这一句没有写 “笑”,却能让人想到小孩挠着头找蝴蝶的可爱样子。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甚至像 “随口记录”,可就是这份 “不刻意”,让乡村童真变得格外真实。
不是 “精心设计的童趣”,是 “偶然撞见的生活小片段”,简单却治愈。

杨万里的 “新市寻趣”
写这首诗的那天清晨,杨万里在徐公店醒来,听到窗外有鸟叫,就换上便装出门散步。
乡村的早上很安静,只有鸡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他沿着路边的篱笆走,篱笆是用竹子编的,稀稀拉拉的,能看到里面种着的青菜。
顺着篱笆旁的小路往深处走,路边的树刚长出新叶子,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映出点点光斑。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 “咯咯” 的笑声,他抬头一看,不远处的菜花田里,一个穿着蓝布褂子的小孩正跑着,手里还晃着一根小树枝,追着一只黄色的蝴蝶。
蝴蝶飞得不快,好像在逗小孩玩,一会儿飞高,一会儿飞低,小孩跑得满头大汗,却笑得特别开心。
突然,蝴蝶往菜花田里一钻,小孩赶紧停下来,站在田埂上,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金黄的菜花看,左看右看,怎么也找不到蝴蝶了,嘴巴还微微撅着,像在嘀咕 “蝴蝶去哪了”。
杨万里站在路边看着,忍不住笑了……
自己小时候在老家,也常追着蝴蝶跑,明明看到蝴蝶飞进草丛,却扒着草找半天,最后只能空手回家,可第二天还会接着追。
他回到徐公店,拿起笔,凭着记忆把刚才看到的篱笆、小路、小孩、蝴蝶写下来,没有加任何修饰,却成了最动人的童趣诗。
后来他在《闲居初夏午睡起》里写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可见这份 “喜欢看小孩玩” 的温柔,一直藏在他的诗里。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它写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童年碎片”。
可能是小时候追着蜻蜓跑过田埂;
可能是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忘了回家;
可能是把花瓣夹在书里当宝贝;
……
这些 “碎片” 像诗里的黄蝶,虽然早就消失在 “菜花田” 里,却总能在某个春日,突然浮现在脑子里,让我们想起 “原来小时候这么快乐”。